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威廉·肯特里奇亚洲最大规模个展在UCCA开幕,1988年至今所有重要作品全收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于6月 26日

  (雅昌艺术网讯)“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于6月 26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这也是今年继大卫·霍克尼和马库斯·吕佩尔兹之后又一位来华做个展的国际艺术大师。该展览几乎艺术家从 1988年到现在的所有重要作品,全面回顾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创作历程,这也是迄今为止这位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展览。本次展览涉及多种媒介:既有纸上印度墨水、炭笔、麻胶版画、丝网印等平面作品,也有杜尚式的现成品动态雕塑、以投影方式呈现的多频影像,以及带有机械木偶的  舞台模型装置作品。

UCCA馆长田霏宇致辞

UCCA馆长田霏宇与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进行访谈

媒体发布会现场

现场导览

展览现场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当代最有影响的多媒体艺术家。凭其绘画﹑电影﹑戏剧及歌剧作品蜚声国际。他的作品广泛根植于哲学﹑文学﹑早期电影﹑戏剧与歌剧,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正义与邪恶力量互补又互制的复杂宇宙。他的艺术实践从剧场动身,继而转向素描和动画。其创作主题则来自两大面向: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历史,以及欧洲的文学、剧场和最早期的电影。而策展人田霏宇认为,肯特里奇艺术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从具有本地性的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现实问题出发,触发到一些关于人类生存境遇的普遍性的议题,并以感人至深的方式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当中。

  肯特里奇早期富有表现力的的炭笔素描,作风近似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表示派,尤以粗犷的线条为特点。自1989年起,他将所绘的素描转化成动画电影,更充足地施展素描特有的不定性和变动的特质的作品。9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开始在国际上活跃,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费尔南多·弗朗西斯形容他是“当今最有影响力和多产的艺术家之一。”而威廉·肯特里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孙逊、邱黯雄等艺术家纷纷表示受过他的影响。

  《论样板戏》

  本次展览的全新作品是与展览英文名同名作品《论样板戏》。肯特里奇在筹备这件作品时,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从鲁迅到革命样板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件三频影像作品通过文革八个样板戏,探讨一些价值观是如何传承和灌输到人类的意识中的。作品将具有说教意味的芭蕾形式,既视为一种自我指涉的文化现象,又视为横跨不同大陆和世纪的舞蹈历史中的一部分。芭蕾从巴黎发端,遍布全球,其影响力渗入多个彼此距离遥远的地区——莫斯科、上海,以及艺术家的出生地约翰内斯堡——并发生审美和思想上的转变。肯特里奇用幽默的语调将这种转化层层覆盖。这件作品中,达达·马斯洛兼任编舞者和舞者,菲利普·米勒负责作曲和配乐设计。《论样板戏》还包括受芭蕾演化过程启发的所创作的一系列平面作品,一套用印度墨水画在中国书籍上的书画。

《论样板戏》notes towards a model opear 2015

  “苏荷·埃克斯坦”系列

  展览的另一焦点是肯特里奇的“苏荷·埃克斯坦”系列:一系列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帮助建立其艺术地位的手绘动画。作品以近现代约翰内斯堡私人采矿业的严酷现实为背景,叙述了商业巨豪苏荷、他的妻子,以及映射艺术家本人的、身份卑微却整天做白日梦的菲利克斯·泰特鲍姆之间的三角恋。系列作品“苏荷·埃克斯坦”共包括十段录像,均在 UCCA 展映。这些影片和《影子队列》(1999)《乌布与真相委员会》(1996-1997)和《二手阅读》(2013)一样,均包含肯特里奇生涯中一贯的视觉和叙事的主题:绘画的擦去和重写,作为启蒙运动残留的种族灭绝屠杀,相互依存的光与影,以及革命失败的恐惧对革命燃起的希望的取代。

“苏荷·埃克斯坦”系列

  影像及装置类作品

  肯特里奇认为歌剧与动画类似,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能为同一个主题提供多个视角令一个主题连结观众和导演,让每个角色的声音在作为结果的作品中和谐或刺耳地交汇。源自于艺术家致敬莫扎特的《魔笛》而创作的作品《暗箱》(2005)是一件结合戏剧表演和影像的装置作品。其中,机械木偶伴随着《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翩翩起舞,而 1904 年对赫  雷罗人的种族灭绝屠杀在背景中同时呈现。艺术家重新定义启蒙运动,它不再是理性的胜利,却成为唯理主义的失败——唯理主义残酷地形成了殖民主义和南非种族隔离的扭曲逻辑。艺术家对揭示理想主义的蛊惑本性的兴趣,同时展现在他的作品《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2008)之中一件取材于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的作品。其中,肯特里奇将影像、装置和演讲式的电影化表演相结合。作品是一曲在政治剧变时期产生的俄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挽歌,1917 年俄国革命时期的前卫艺术的激荡,最终揭示出乌托邦主义的潜藏危险。作品《暗箱》《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中相关音乐由菲利普·米勒制作。

《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I am not me, the horse is not mine (The horse is not mine) 2008

《二手阅读》second— hand reading 2013

《无题(自行车轮及一对扩音器)》bycycle wheel 2012

《画谜》rebus 2013

     其它作品

  展览的其他部分突出了威廉·肯特里奇过去三十年艺术实践的广度,2012年的第 13 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作品《对时间的拒绝》首次展出,通过一系列的动态雕塑对时间的历史观念进行探究。一组五频视频装置环绕着观众,被称为“大象”的机械装置位于它们的中心。这件作品产生于肯特里奇和科学史专家彼得·加里森关于通信电缆成为扩展地理时区起源的对话——对话从 19 世纪的巴黎的蒸汽机(蒸汽的喷发曾用于衡量时间,蒸汽机曾被视为一种人造计时器)开始,一直谈到(不精确的)标准化的城市  钟表。肯特里奇将所有人类计算时间的固有误差视为无法被彻底抹除的“熵”——他将科技创新视作一个隐喻的身体。在这里,时间的“拒绝”承载了不同层次的个人和政治含义:个人通过呼吸拒绝时间,直到他/她的死亡;南非则通过自身力量的壮大拒绝欧洲中心时间。

《对时间的拒绝 》refusal of time  2012

《对世间的拒绝 》refusal of time 2010

《据我所知,没有什么在看着》For all we know,nothing is watching 2012年

《保藏16种隐秘思想》preserve the 16 private thoughts  2015

《高雅的艺术》art in the state of grace、《 希望的艺术》art in the state of hope、《 围攻的艺术》art in the state of  siege 1988

  最后,在展厅的二层,一间阅览室与展览“样板札记”同时开放。在那里观众可以精读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家书籍,近距离欣赏他的短片,其中包括艺术家里程碑式的作品《二手阅读》在内的一系列手翻书,这些书籍为艺术家探索绘画、影像、摄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观众亦能在阅读室观看肯特里奇的《绘画课》——他以特有的半开玩笑式风格拍摄的录像作品——一系列教授如何在工作室创作艺术的、兼具教育和艺术两方面内容的教育片。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 8 月 30 号,展览期间UCCA还将举办一系列与肯特里奇艺术相关的活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