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贡布里希讲座第三讲 以荷兰为例论“城市潜意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邹萍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5年5月27日晚,杭州大雨如注,第四届“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第三讲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并持续发力。室外雨纷飞,室内情如火。听众不仅认真聆听,而且提问踊跃,现场思想火花四射。

  第四届“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第三讲现场

  第四届“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第三讲主讲人: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Elisabeth de Bièvre)(左)

  第四届“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第三讲主持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副教授(右)

  第三讲的主讲人是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Elisabeth de Bièvre),她上个世纪就来到过杭州,对这座城市有独特的记忆。她不仅是杰出的荷兰文化史家,还是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也是约翰·奥奈恩斯教授(John Onians)的妻子。她在今晚的讲座上提出了“城市潜意识”的观点,并通过荷兰的三个城市:海牙、黛芙朵和莱顿之间的气质差异来进行具体论证。她以城市生态为坐标来定位艺术形式的起源,这种划分方式与传统以地理位置或历史时期为依据进行划分相较更具“艺术”特性,同时,她在讲述的过程中,会时时通过知名画家的一些画作来进行具体分析与阐释,如维米尔等。

  现场踊跃提问的听众

  第四届贡布里希讲座第三讲内容概述(这些内容源自现场整理,部分内容可能尚存争议,请以最后出版物为准)

  本讲试图在城市“文化”语境下理解某种艺术形式的起源,这种方式或许能读取更多信息。主讲人首先提出“城市无意识”[urban subconscious] 对于艺术的偏好和取向产生影响,然后通过调查和分析一座城市的艺术作品,揭示出任何特定群体的取向,这些特征可能不是文字,但是隐匿在城市无意识中,但是却能被艺术家和赞助人一眼识破。然后,通过三座城市试图了解自然对于“城市无意识”的产生的影响,即对艺术的诉求植根于城市潜意识层面。城市的生态是城市无意识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它融合了自然中的水、风、土,这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步。

        一,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说,海牙(Hague)坐落在清水湖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图中描绘了许多捕鱼的场景;海牙还是强有力的政治中心,于是艺术作品中展示了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宫廷场景或士兵群像画。此外,艺术家还会夸张使用灰色和棕色来表现“灰色群体”(底层人民)。

        二,黛芙朵(Delft)具有强大文化气场的城市,其规整、通直和宽阔的环境深受市民的爱戴和崇拜。这种趣味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印章和盾徽,也影响了绘画风格。15世纪黛芙朵的祭坛画呈现出特有的画面结构,其中有开阔而方正的空间。而17世纪维米尔的系列作品最能体现城市性格,画中展示着小城的宁静与一些世俗场景,19世纪中期之后,这种和睦的秩序感又传递到了欧洲以及美国。

        三,莱顿(Leydon)的铜版画和这座城市的纺织业一样知名,地理构造影响了其经济生产方式(密集型纺织业强大),画作中所表现的密集、脏乱的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莱顿的城市环境状况。莱顿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形象也常见于莱顿的街头巷尾,这在艺术品中的出现也格外频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