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歧径”曹国昌雕塑展:关于每一棵树和每一个对象的功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常芳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3月6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3月6日, “歧径——曹国昌雕塑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虽然作为工艺系主任的曹国昌在公众雕塑领域颇有成就,但本次展览展出39件曹国昌的雕塑作品,主要为个人创作为主,尤其是木雕作品,并以新作、成名作、人体的实验、头像的实验等多条线索展现了曹国昌教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及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思考。

低调开幕的“歧径——曹国昌雕塑展”展览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

曹国昌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在没有开幕仪式的“歧径——曹国昌雕塑展”展览现场,广州美院美术馆馆内人气爆棚,曹国昌的木雕创作,属于艺术家个人的温暖、欢乐、善意的气质,几乎总是迅速地从材料本身中穿透出来,以独有的材料语言、结构方式、视觉张力强烈地打破了我们因为不够客观全面而形成的关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在展览现场

  为什么用“歧径”来为此次展览命名, “歧径”如何解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现场阐述了策展理念。她说,将曹国昌教授雕塑创作作为个案呈现,讨论艺术个性在时代长河巨浪之中的成长和坚持。其实“歧径”这个概念来自曹老师对自己艺术状态的概括,“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重要的主题性创作,但曹老师不是总在大路上走的人,他在主题创作之外还会做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他有蛮自我的创作方式,有很多探索性的小路,总显得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没打算靠这个获得什么,也正是这种态度创作的作品最打动人”。

雕塑家曹国昌

  曹国昌,雕刻家、教授,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从60年代开始,曹国昌教授在雕塑创作的路上已经行走了五十年,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与新中国美术的大潮流重叠,并行;个人的趣味与主流审美意识,种种矛盾、纠结甚至对抗、斗争都在近年不断被书写。

  广州美术学院陈侗老师专门为本次展览撰写了评论文章,他指出曹国昌尽管自六十年代就投身“工艺美术”,并在90年代对大型雕塑、壁画和公共艺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曹国昌却始终没有离开雕塑,尤其是木雕艺术。曹国昌的木雕雕塑作品,是其生命的延续和人格精神熔铸的体现。他的作品既有布朗库西或亨利·摩尔抽象艺术的影子,又始终贴近民间艺术。

《过去现在未来》,1987年,花梨木

  从“海岛民兵”开始的故事,曹老师云淡风轻地描述的,都是创作的偶然性。与题材的相遇、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对工具的运用,几乎都不显山不露水地被融化在作品的整体气质中,雕塑系的长期训练隐藏得坚实而轻巧。那些木雕作品,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功课,同时也是关于每一个观察对象的功课。其中有很多件,都是曹老师在谈笑间,以自己伸手可及的各种工具,在两张高低不同的方椅上完成,对造型、木质、变化的考虑也都干脆利落地被斧头凿子落实。头像雕塑,甚至有以带着铁钉的木棍完成泥稿的“奇迹”。雕像身上静默的力量和活力存在于工具留下的生动痕迹之中。

  自1989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开始,曹国昌对木雕的形式,明显地具有了抽象的方向。与之并行展开的,有关于女人体、头像的各种变形讨论。每一件作品中的思路,手段,呈现的风格,既不固守某一个程式、套路;也看不到多余的装饰所制造的审美困惑。最近期的木雕,譬如《黑蛋》、《胖妞》都带着更多的轻松、诙谐,展开尝试性探索。这是一种清晰、冷静的创作姿态,必然出于艺术家的自信、自持、自由。

  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4日。

《生命之四—吊床儿子》

《生命之二——咬脚趾坐像》,2007年,木

《胖妞》,2009年,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