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这一次,寒潮和防灾意识一并降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股近年来罕见的强冷空气正在全面南下,预计将席卷全国23个省市,从而为各地带来寒冬天气。针对这次寒潮的强势逼近,气象台及时做出预报并提醒市民作好防寒准备,政府各部门广泛动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当下各地闻风而动的态势,不由得令人想到今年年初,南方部分地区雪灾带来的重大损失。雪灾固然是猝然降临的天灾,但其中却难咎人祸因素。由于当时地方政府未对雪灾将会引起的严重后果具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以致出现瞒报误报现象,更谈不上及时出台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损失惨重。痛定思痛,针对这次寒潮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政府部门未雨绸缪,不仅气象信息及时公布,而且具体措施及时跟进。这正应了温家宝总理说过的四个字:“多难兴邦。”灾难仅在这种意义上才能成为全民族的财富,那就是亡羊之后还能记得补牢。 
  人类有赖地球而生,但地球对于人类却并非时时都表现出友好,因而灾害与人类,形影相随。有些灾难是猝然降临的,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不期而至的寒流等,这些灾难的成因往往与地球“喜怒无常”的脾气有关,对此人们只能做好被动应对工作,比如,紧急撤离或是加固设施,以求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还比如眼下全国上下对寒潮来临的严阵以待。
  但另有一种灾害,它们绝不是猝然而至,而是有一个长期演变形成的过程,于不知不觉中缓缓逼近我们,等到人类彻底醒悟到灾难即将爆发,也许一切亡羊补牢措施都为时已晚。重要的是,这类灾难大多与地球“喜怒无常”的脾气无关,而是人类自身贪婪短视的恶果。这是什么样的灾难?那就是生态灾难。它表现为森林急剧减少、土壤严重流失、水域大面积干涸或是污染、垃圾堆积成山、蓝天白云成为难得美景。对此,不少人也许会以为,那只是某些学者的杞人忧天罢了,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明天只会比今天更好。
  但是读过著名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戴蒙德的《崩溃》之后,却令人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历史上有过诸多文明,较早的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稍微近些的如格陵兰的维京文明等,最终都走向了灭绝。其中有天灾,比如,这些文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原本就较为脆弱,但更多却是人祸,比如为短期暴利而滥伐森林,最终导致水土严重流失,人们只能活活饿死冻死在这片土地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统治阶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更是不顾一切地敛财聚财,置生态环境的恶化于不顾,到头来他们获得的唯一特权只不过是成为最后饿死的人。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事例都有考古学上的证据。由生态灾难而导致的灭绝事例之所以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乃因处在困境之中的人们犹如温水中的青蛙,对于自己一手造成的灾害浑然不觉,以至于当最后的崩溃来临时,只能坐以待毙。
  但是,这样的事件怎么可能在中华民族身上重演?泱泱中华文明,玛雅文明、维京文明哪能相提并论?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难道会像地震后的映秀等局部地区那样,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不得不承认,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主导之下,我们对于慢慢逼近的生态灾难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比如,有专家以为,东京有600万辆轿车,为何北京就不能容纳300万辆车呢?由此推断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大有发展余地。诸如此类的专家认证,注重的是账面收益,忽略的恰恰是隐性却又人命关天的生态成本。其实同样有数据为证,比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而日本却有74%。在此国情之下,仅仅单向比较汽车的拥有量岂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误报或瞒报?
  寒流带来的也许仅是一时之灾,但值得庆幸的却是,举国上下对此已拥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不过我们更愿借此机会强调,这种防灾意识尚需巩固且深入引导,以期尽快培育国人对长期有可能降临的灾难的防范意识。
    早报特约评论员 陈蓉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