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人之初 性本善" 《三字经》对现代人也适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前,苏州一老教授沿用中国经典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的三字韵文模式,撰写了一部《新编人文三字经》。对此,有人认为,传统《三字经》的内容已不能与现代接轨,里面充斥了许多封建礼教思想,对启蒙中的儿童有负面影响。但也有人认为,传统《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里面很多有关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三字经》到底讲了什么?它对现代人还适用吗? 

    蒙学之书,即初学启蒙用书,在我国的存在由来已久。传统的蒙学读物,皆出自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之手,拥有当时最多的读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本蒙学读本,其中《三字经》知名度最高,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的作者,相传是南宋名儒王应麟,后世也多沿用此说。该书流传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有历史定论。全书结构严谨,文采斐然,概括简练;三字成句,韵语整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类似儿歌。古人年幼习读,终生受益。《三字经》全书仅千余字,但内容丰富,文化载道,德知兼论,内涵广博,涵盖天文地理、历史兴衰和古代人物,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以儒家哲学思想“性善论”开篇,论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需知的伦理道德和立身之本。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希望能从小就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品质。 

     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讲述名物常识,包括数学单位、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 

     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明确规定学习范围、学习内容和为学的次第,包括小学、四书、六经等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中的五子。 

     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载治乱,知兴衰”。叙述中国历史的发展,朝代更迭,治乱兴亡,强调读史的意义和方法。此内容约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在重视历史传统的我国,学习历史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历代版本的增改,也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6、从“读史者,考实录”到“戒之哉,宜勉力”。借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鼓励学子们奋发向上,刻苦勤学。有关博学、尊贵、贫穷、艰苦、勤奋、迟学等的举例,多不胜数。最后用犬鸡蚕蜂作比喻,循循善诱,使儿童明白,要从小立志,打下良好的基础,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以上内容全篇连贯,始终突出“教之道,贵以专”的主题。在教育理念上,该书以德为先,重礼仪而非仅仅求知。在教育内容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内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认同。在教育形式上,简明概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蕴含了积极的教育方法。 

    《三字经》坚持正面教育,以鼓励为主,用榜样故事,易诵易记,很少空泛,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其中的许多语句,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例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作为古代教育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三字经》为六百多年来的我国古代启蒙教育提供了指南,也为当下的教育实践奉献智慧。 

    《三字经》问世以来,各种注释、订补本、译本和摹仿之作层出不穷,风靡全国,其庞大的《三字经》系列,足以证明原书所具备的价值。然而,它也是近现代受批判最多的一株“大毒草”。一段时间里,《三字经》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事实上,作为封建时代启蒙教材的《三字经》,其局限性和消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做人的道理则亘古不变。成人才能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三字经》里虽然有一些封建“糟粕”,但更多的是教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是传统教育的根本,也是现代教育理念所推崇和鼓励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完善基础教育,重铸民族精神,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必须从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从整体结构和基本精神来看,《三字经》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国民启蒙教育课本,一部国学经典。文化需要传承,这是我们需要《三字经》的基本依据。文化也需要发展和创新,因此不妨用今日的视角和现代人的话语习惯,对传统的《三字经》文本作再一次的诠释和解读。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次从今人口中吟诵出来之时,人们的心中应有比旧时童蒙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理解,教育的人文关怀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实现。(王重光/宁波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宁波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