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失意诺奖,中国作家缺的是“关注现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中国文学又一次失意诺贝尔文学奖。重庆作家李北陵认为,多丽丝·莱辛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世界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提供的最大启示是:坚持“写实”(10月15日《深圳商报》。对此笔者深感认同。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求,最令人割舍不下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这固然是因为我们曾经是文化大国,也因为有鲁迅、沈从文、巴金、王蒙和北岛等人进入过评奖委员会的视野。历次诺贝尔奖出来后,中国文学界照例都要鼓噪一阵子,有追捧的,有失意的,有不屑的,惟独缺少一种反思的声音,这不是一种理性的现象和做法。

  从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潮流和趋势来看,“关注现实”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题材涵盖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可谓是记录时代变化的“现实之镜”。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却完全脱离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形态;多丽丝·莱辛推崇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对我来说,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是19世纪的小说,是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大师的杰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文学必须关注现实社会,关注时代热点和精神。而中国文学之所以屡次失意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缺少“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曾几何时,中国文学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笼罩了一切,要么是剑走偏锋的先锋,要么是梦呓般的后现代,要么就是小资文学、妓女文学。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心声这一文学功能已经蜕化成为某些作家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有人高呼:文学死了……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深刻反映现实的题材了。就当下中国是现实而言,社会矛盾的焦点“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城市外来人员”等,已经很难进入文学的视野,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

  去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时指出:“作为一个人民的文学艺术家,要关心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生活,并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一次谈到农民工问题时说:“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作家,你可以不农村,但是你的文学还是应该根植于这块土地。当下文坛,一边是城市文学的鼓噪,一边是这样的农民工问题小说。在这种城市和乡村的分裂、对峙中,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选择。”对比温总理的话,我们的“人民作家”是不是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关心过人民疾苦,何时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过呢?

  笔者愿意相信,如果所有的作家都能在现实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精神选择”,诺贝尔文学奖最终会垂青中国作家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