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孙振华:装置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改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倩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1月17日下午,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论坛(武汉站)及年度影响力评选装置多媒体

  1月17日下午,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论坛(武汉站)及年度影响力评选装置多媒体组初评在湖北美术馆举行,论坛嘉宾包括湖北作家协会主席方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青年策展人刘礼宾、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谢慕,嘉宾们以“装置多媒体艺术的变与不变”为主题,集中讨论了装置多媒体艺术在2012年的新趋势与新发展,以及装置多媒体多年来的材料、形式、语言的转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孙振华谈到上世纪80年代一批国外艺术家来到中国做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艺术家装置艺术的观念,归纳起来肯定有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空间的理解。过去我们的觉得艺术品呈现的空间一定很正式的,比如像美术馆、沙龙、博物馆,很具有仪式感的。但是装置艺术的空间大大改变了,其实我们在国外看到的很多装置作品是在一个仓库里面、被拆迁的工地上,可能在一个特定的角落里都可以来做装置,这种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是一种可以跟人交流和互动的。很多做装置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为空间量身订作的,这其实也是装置艺术一个很大的特点;有些时候我们看装置作品,其实空间是环绕着你的,空间的每一个地方,墙壁、天花板、地面都是整个作品的一个部分,不再是我们仅仅是一个观赏者,作品是被观赏的对象,这样是有一种空间的分割。在空间上装置艺术的互动,很生活化,就给我们带来很多艺术上新的可能性。

  第二,装置艺术改变了我们过去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传播和被接受的关系。过去艺术家好像就是一个作者,创作作品,你的任务就是来解读它,你要把它读懂,你要领会我的意图,装置作品中具有很多阐释的可能性,在这个时候极大调动了观众自己的参与能力,观众自己有多大的想象空间,自己有多大的阐释能力,你在作品中间感受和体验的就会很多。而把作品对于观众的尊重,对他们理解力的期待,我觉得这一种转化,由过去创作者的本体更多的转化到对观众对接受者的尊重,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也是对整个当代艺术来讲非常有革命性的,非常有启发性的方式。

  第三,装置艺术多媒介和多材料,多种材料和各种各样的媒介,我们刚才看到的作品也有很多媒介,我们能想象到的各种材料都可以转换成一种艺术的材料。包括我们看到的王广义的大米,据说是花了20万的大米,我个人觉得好像这种花大量的大米并不是特别环保,或者是特别尊重大米本身,尊重粮食本身的,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的确会产生相当强烈的效果。

  第四,我们看到的这些装置艺术最后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综合性的感觉,不再是像过去是一个视觉的艺术或者是一个听觉的艺术,有些作品甚至把我们的触觉、嗅觉都带进去了。比如说像蔡国强的火药,王广义的大米,都是会有气味的一些作品,如果你在现场的话甚至可以嗅到其中的气味,人是全身心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对这个作品的感受,而不仅仅只是用眼睛来看作品。

  第五,装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挑战我们现成的所谓的博物馆艺术或者是很市场化的艺术。这里面当然有一个矛盾,有很多推装置艺术的人想让装置艺术改变很边缘化的命运,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就觉得市场化是拯救了装置艺术的一个方式。其实装置艺术本身有一种反市场化的先天性的因素在里面,因为装置艺术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永久性的东西,是可以拆卸的,是可以移动的,像王广义20多万块钱买的大米,放了一年之后就没有了,再放一年就可以潮湿了,就无法保存了。国外当然也有说要把装置艺术集中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区域里,做成一个装置艺术的博物馆或者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来收藏装置。但是装置在某种程度上和其他的艺术比较起来有一种反收藏、反市场、反博物馆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倾向,中国很先锋的装置艺术还没有太多的铜臭味,还没有太多要迎合市场,被市场所收买的倾向,它还保持了很新锐的,很有批判性的,很有锋芒的力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