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不能一味求简和"复古"(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素有历史文化的“化石”之称。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著名学者李土生矢志十载研究汉字,终于完成了10卷本的系列丛书《土生说字》。日前,李土生应邀在新闻大厦作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汉字的讲座后,本报(注:北京晚报)采访了他——

  汉字不能一味地求简 也不能一味地“复古”

  问:什么原因触发了您对汉字的兴趣,从此走上十年的研究之路呢?

  李:我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而汉字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传承文化的信息载体,是整个汉民族文化的构成因子,只有对汉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才可探骊得珠地掌握汉民族文化。研究中国文化而不研究汉字是难以想象的,学习中国文化不理解汉字的深刻内涵同样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汉字简化运动,造成了汉字“失血”过多,造成了汉字文化信息的大量流失,同时也造成了文字和文化的断裂。其突出的特征是年青一代越来越丧失对古汉语的了解,甚至丧失了对繁体字的认知能力,大部分人已习惯用简体字进行交流,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比如“医”,繁体为“醫”或“毉”。繁体“毉”字从殹,从巫;“醫”从殹,从酉。“殹”是治病时的叩击声,“殹”中有“殳”,为敲打,代指调药用的木棒或拍打、敲击、点穴、推拿、按摩等手法。“巫”为巫医,“毉”从巫,是因为医与巫初期是合二为一的。“酉”本义为酒坛子,“酉”为酒的本质,酒为药引子或指熬药或酿药酒用的罐子,所谓“无酒不成医”。“医”从繁体到简体的演变,其实就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近现代不断的受到西医影响的一个折射。它的简化意味着现代中医逐渐弱化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针灸、按摩、推拿、砭针”等整体诊疗医治的方法,有意无意地实践了“西医是治人的病”的局部诊治理论,远离了“中医是治病的人”的全局诊疗优良传统。所以,简化后的“医”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现代医学的现状。要保证汉字能够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一味地求简或提倡“复古”——恢复使用繁体字,都是极端且不符合实际的做法。而今人仅把简体字当成一个个枯燥艰涩的符号,对汉字的滥用、错用、误解、误读比比皆是。基于这种现状,我采用识繁释简的研究方法,在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问:20世纪初,淘汰汉字的呼声甚高;到了上个世纪末,又有专家学者提出截然相反的论点,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语言将是汉字。您的看法呢?

  李:上个世纪初,确实有“汉字落后论”的人提出过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主张,甚至极端地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将中国学术的不发达、经济的不发达都归罪于汉字。轰轰烈烈的汉字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才得以平安度日。经过这种战火的洗礼,汉字不仅没有被淘汰、被废除,反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天然的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汉字,发掘出汉字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汉语与汉字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和玄妙艺术,与拼音文字相较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汉字的意象思维(不是形象和具象思维)功能和自组功能,注定在人类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要超越一切现存的世界语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