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大众化的空间有多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人口不过468万,华乐团就有200多个,中小学校是个个有团,会馆是天天演出。近年来,新加坡的华乐传播和发展实在是蓬蓬勃勃,引人注目。”近日,应邀带领新加坡华乐团在中国巡演的著名指挥家叶聪介绍的情况,与国内民乐不景气的现状形成鲜明反差,让国内同行很受“刺激”。

经历长期西方殖民统治的新加坡,在文化鉴赏审美的口味上历来“西洋化”,华乐的传播尽管有华侨拥趸和许多音乐家、文学家的支持,但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近年来,新加坡华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乐)之所以能够走出低谷,直冲“高峰”,关键是有了“草根基础”即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的建立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也与文化大众化的价值导向分不开。近20年来,新加坡政府给予了华乐发展具体的政策支持,他们对唯一的国立音乐团体——新加坡华乐团鼎力相助,新加坡总理亲任赞助人,华乐成为国民文化鉴赏的向往。与此同时,大力扶植院校乐团,所有的学校乐团成立之初都能得到新加坡政府40万新币的启动经费。这一具体而微的扶持政策目的明确,效果明显——树立高端追求,新加坡华乐团成立仅仅8年,在国际音乐界已露峥嵘,艺术水平得到世界著名音乐厅、艺术节的认可;培养群众基础,新加坡大中小学校里华乐声声,赛事频频,音乐厅和会馆演出的上座率均在80%以上。

同样重要的是,业内人士还要有“大众化”觉悟。比如,专业人员能够走下去,新加坡华乐团的演出人员100%都是新加坡200多个业余半业余华乐团的艺术指导;还有,票价一直很低,国民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新加坡,演出票价却远低于中国。同样是新加坡华乐团的演出,在新加坡票价不到两百元人民币,但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却卖到每张票400多元。

回过头来再看新加坡华乐的发源地中国,民乐的生存发展始终是个问题。其实,无论是民乐还是西洋的歌剧舞剧,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创作品格向高向雅是必要的,但文化传播的视野还应向民向众。高雅不是藩篱,小众更不是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目的,对当代中国文化来说,开掘文化生产力很重要,但如何构建文化传播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传播潜力,加强和提高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播能力,让真正优秀的文化艺术得到传播,同样不容忽视。否则,许多既有的优秀文化将会渐渐地被丢弃和遗忘。因为,与普通的商品消费不同,文化的传播和消费空间可大可小。如果无为或者培育不得法,“文风”日下,就有可能日渐衰微。但如果有足够的“充电”培植,文化的内存空间就会无限扩张,“化”入人心,润物无声。

在拥有13亿人口的文化厚土上,文化的发展传播空间在理论上是浩瀚无限的,但是这个浩瀚的空间,需要政策的支持倡导,需要文化工作者去争取,去身体力行。(刘琼)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