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尚志:草根博士的草根情(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博士之路起于黑灯闲聊
李尚志考上了中国科大的研究生。“那时候还不知道将来会有学位制,会有博士,只是觉得那就是一个出路”,李尚志坦言自己当时对“博士”没有任何概念。不过,戴博士帽的机会就这样悄然到来了。
1979年的一天,在宿舍里,他和同学黑着灯,躺在床上闲聊。一位同学说起了一个最新的数学猜想,这个猜想是北大数学泰斗段学复先生从国外的一个数学大会上带回来的。当时,李尚志听到之后,脱口而出“这也算猜想啊”并打赌肯定能够算出来。
李尚志所以有这个自信,主要是因为他之前一直在做导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而其中的一些方法正好适合这个数学猜想,当然也跟他和同学喝了点酒有关。不过,第二天早晨,回想起晚上的“吹牛”,他马上就开始算了。
李尚志没有说解决这个猜想所遇到的难度,他在自己的博文《名师培养了我——比梦更美好》中写道:“我们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口气做出了一系列结果,还不知这些结果学术价值是不是高。当时我们在合肥,曾肯成老师在北京,也不像现在可以打电话,只能写信告诉曾老师我们做出了什么结果。”
不愿意写信的曾肯成这次一反常态地给李尚志连发了10封信,其中有三封信是在半小时之内连续发出来的。曾的信中说:“万哲先、丁石孙说了,如果你做得没错,凭这些成果就可以拿博士学位!”据李尚志介绍,万哲先是华罗庚在代数方向上的头号弟子,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丁石孙当时是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实际上,李尚志接到了曾的第5封信就已经挤着硬座赶往北京了。行李刚放下,住处还没有安排,曾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让李尚志讲述研究结果和方法,讲他的想法。用李尚志的话说就是“像打仗一样的玩命干”。
“老先生”与“小先生”的暗中较量
据李尚志介绍,当时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博士学位的启动工作了,但各个学校、专家的分歧很大。像北大、清华这样的老牌名校坚持原有的学位培养办法,逐级而上。而像中国科大这样的新生高校,则认为只要专家认可学生达到博士水平就可以授予学位。
论文交上去后的两年时间里,李尚志仍在学校里默默学习,直到1982年春天南京大学召开首届代数会议。段学复说这次会议上的代表“不光要有老先生,还要有小先生。”于是“小先生”李尚志带着他的那篇论文在会上当着专家们的面做了报告,在他内心深处这次报告已经是博士学位答辩的预演了。
只有30分钟,很多人做报告时还没讲完开头就结束了,而李尚志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说“我做了什么”。他一边说着,一边看台下专家们的眼神,尤其是段学复的。段学复点头,他就明白,这部分可以过了,专家满意了;段学复眼神顿了一下,做思索状,李尚志就明白“我得强调一下,再补充讲细致一些。”
李尚志说这就如同高手过招,是暗中的一场较量,最终李尚志顺利通关。这也为随后的正式答辩奠定了基础。“如果我没有在大巴山教书的经历,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报告”,李尚志说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比起专家来说可难对付多了。
同年的5月,真正的答辩在中国科大开始了。与现在答辩不同的是,答辩人站在教室前面,专家们坐在第一排,很多人可以旁听。李尚志讲述完,段学复思考时自言自语。李尚志以为他在提问,立刻跳上去解释,段学复连忙摆手说:“我不跟你辩论,不跟你辩论。”
不过,当专家宣布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时,刚才有勇气的李尚志却“傻”了,大脑一片空白。直到曾肯成用胳膊肘捅了捅他,悄声对他说“赶快上去谢谢专家啊”,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当时把所有的过程都想到了,就忘了考虑‘感谢专家’”,李尚志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