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明冲突既不是发展趋势,也不是必经之路,人类需要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其前景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文明和合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中华文化早在商周时代,和谐、和合作为声音的相互应和,以及诸多元素、事物的聚集,而推致作为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理。《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明尧使天下的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雍共处。周公曾代表成王发布命令,要民众、每个家庭不和睦的要和睦起来,假如不和睦相处,那么天就要惩罚你们。这样,和便作为天的意志,起着维护国家安定和谐的特殊作用;《诗经》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意思。接待嘉宾,鼓琴瑟,饮美酒,和乐不已。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也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犹如琴瑟之声,互相应和,情浓意厚,亲密无间的情景;《周礼》记载,和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得到了贯彻,并在各官职的职掌中作了具体规定,使和合思想获得切实的实行: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谐。各级官员职责的价值目标是和,和是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
《春秋左传》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讲“和同之辩”时,引《诗经》“和羹”之喻,说明“和”是多元材料、调料的融合,经主体人的加工,使之达到适中,无过无不及,鱼肉就成为美食、和食。“同”是以水加水,不会变为美味。作为《春秋外传》的《国语》,记载了史伯和郑桓公对“和同”的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中华和谐、和合思维与其精神,上始于伏羲,他画八卦,由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合、和谐;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下开汉唐以后各个时代的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等学术文化、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百姓日用,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和光彩的魅力,而影响东亚各国,具有普世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之一,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应世代呵护、传承、弘扬的中华心、文化魂。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无论那个国家、民族,还是集团、个人,都受此冲突和危机的影响,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如何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已是各国政府、民间、有识之士思考的重要课题。假如人类对这些冲突和危机漠不关心,就会将人类导向毁灭。作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标志的和合思想,能为化解冲突和危机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合理的指导思想、有效的操作设想和有益的方法启迪,因此,“和合学”是为着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危机,为着建构一个和谐的、安宁的、幸福的人类社会。
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联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冲突,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譬如说,市场配额的不均等,利润瓜分不公平,生息领地有争议,宗教信仰有分歧,这一切价值冲突都根源于势不两立的选择。因此,文明冲突与文明融合成为世界范围所关注的课题。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1998年第5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定,以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化解人类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依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特别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交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主体卓越的洞见,作为化解人类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
一是和实生物的和生理念。《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便是和生。如何和实生物?“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多样元素融突、和合、杂和生物。土金木水火作为他与他者关系,是互相平衡、平等的,他与他者之间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互尊互重,互补互济,自然万物才能和乐生长。和生的要旨是天人都协调地和乐生长。和生并不否定现实的竞争、斗争、冲突,但不是将其导向消灭和死亡,而是导向融突而和谐、和合,在新生命的基础上和生和荣。
二是和而不同的和处理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自然、社会、人己、心灵、各文明都是生命体的情境下,它们之间如何相处,是天天斗争、战争、恐怖、紧张,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和谐相处:就国际社会而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近千个民族,6600种语言,各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字语言、审美情趣殊异,而构成多极世界。在此多极世界中不能搞 “同而不和”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中心主义,推行同的价值观、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否则就诉诸于战争暴力,而造成人道主义灾难,大批无辜生命遭杀戮。以暴力对付暴力,以恐怖对付恐怖,就很难根绝恐怖。国际社会只有遵循“和而不同”的和处原则,国际社会才是安全的、和平的、合作的、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三是己立立人的和立理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立而立人,由己及人。自己成功立业,站得住,也要别人、别国站得住,并以仁、义、礼、智、信,恭、宽、敬、敏、惠作为仁统摄下的化解冲突的指导原则和规范道德危机的行为规则。这种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经孟子、荀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家的发挥,成为中国古代治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间冲突和危机的主导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深层动力,以及内在的凝聚力、感召力与外在向心力、认同力的活水。
四是中和乐道的和达理念。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达有通达、显达、发达之义。己达达人,与他者共同通达、发达。自然、社会、人己、心灵、他文明,既然自己通达、发展,亦使他者通达、发达。不要以己达而压制、制裁人达。当今世界无论是自然、社会、人己,还是心灵、文明等,都存在通达与不通达,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分,这种差距的壮大必然造成各个层面的失衡,使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加剧,造成社会动乱,不能持续发达、己达而人达,共同发达、共同繁荣,人类才能在和谐的、平衡的发达中,享受和达的幸福生活。中和心理是一种健康的、平和的心理,是以天地万物本我一体的博大胸怀,化解心理的种种痛苦、烦恼。乐道既是使人心若谷,无所忧愁,而达到精神上、心理上的和乐愉悦的心境,以使社会、世界和谐。
五是文明和合的和爱理念。和爱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孔子讲:“泛爱众”。墨子讲“兼相爱”。《礼记·礼运》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乾称篇》)的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才会对自然、社会、他人、他心灵、他文明赋以爱心,才会使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在爱心的指导下得以落实和施行。
21世纪,文明冲突既不是发展趋势,也不是必经之路,人类需要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其前景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文明和合。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种种的差分,但人类要求和平、幸福的愿望是共同的,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共同的,他没有国界、民族、种族的区分。因此,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祈求,它将对世界具有启蒙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人民论坛》 (2007-10-15)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