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理分科没什么错 错在高考录取制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近,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甚嚣尘上,颇为热闹。许多专家学者,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强调其必要性。还有网上调查,说超5成的网友支持取消文理分科。

   种种说法与佐证,似乎都忽略了教育中的主体部分——教师和学生到底怎么看,所以,难免有点瞎指挥、乱下药。

   且不说一些专家容易脱离实践、一些网友主要是凑热闹,单就取消文理分科本身来说,也不过是一堆书生坐而论道,空中楼阁,不见得有科学基础。进而说,它既没有历史基础,也没有现实基础。

   有人说,文理分科,让人变得不完整,思维方式有缺陷,使得理科生不懂“托尔斯泰”是作家、文科生不知“光年”是长度单位。要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不宜文理分科。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并没有科学佐证。

   人生而就是不完整的,而且缺憾也各不一样,如此,才能呈现丰富多姿的个性与世界。过去,钱钟书数学考零分,也不妨碍他的背影,深深地烙在了文化史上;如今,一些小朋友自小即使会十八般乐器、把圆周率背到万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最终也可能只是夸夸其谈的机器,或者是用处不大的“知道分子”。

    反过来说,单凭在课程设置上,文理不分科了,全国人民就都全面发展了?恐怕,不爱托尔斯泰的照旧不爱,不懂光年的,照旧不懂,生活也不见得差。显然,这是没什么必然联系,也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说法。再说,非得一厢情愿,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恐怕高中教育也担待不起、装载不下这么大的意义。

    有人会说,文理分科是照搬前苏联教育体制的产物,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需要纠正其弊端。其实,这个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就中国教育史来说,中学实现文理分科教学,最早可以上溯到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也是中国参照西方制定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中学分文科与实科。具体来说,“经科、法政、文学科皆文科也,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皆实科也”。当时的分科,可以简单类比为今天的文科大综合、理科大综合。

    这个学制没实行,1904年又出台了《癸卯学制》,反对文实分科;1909年,受德国学制的影响,又提出《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实行文实分科。

    可以说,中学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矛盾的。这之中有一个重要经验需要吸取,那就是1912年,蔡元培领导的教育部,规定中学为普通教育,反对文实分科。结果呢?中学课程过于集中统一,忽略了学生的喜好、个性以及未来志向,最终宣告失败。

    自此以后,文理分科,尽管有反复,在一些细节上有变化,但基本延续至今。换句话说,中学文理分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百年来的选择,以适应专业化知识与社会的发展。

    所以说,文理分科没有什么错。那错在什么地方呢?很简单,就在于考试与录取制度。理论上,教育部一直都是要求学生文理兼修的,只不过分必修和选修。而事实上呢,“一考定终身”的那次考试,是分文理的。这样一来,无论文理怎么合,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效果更差。

    比如,2002年的江苏高考,就推行了“3+大综合”(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大综合),该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结果呢,学习负担很重,只沿用了1年就匆匆搁置。

    所以说,高考这根指挥棒不换,应试教育就无法推行,拿文理分科说事,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无非是多增加了几门练习和考试,关人文素质什么事呢?而且,就学生个性培养来说,文理分科,还是有相当合理性的。

    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与高考改革配套起来,而后者才是最根本的。过分地渲染取消文理分科的意义,只会冲淡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意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弄不好,又是一场闹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