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京剧学”:能否从滞后到超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让我联想到中国戏曲学院新设立的“京剧学”学科。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进入新世纪,京剧从整体上看,已经开始渐渐走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低谷。随着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日益升温以及公共财政对京剧的投入迅速加大,各级京剧院团的传统剧目的继承、新剧目创作和市场演出呈现出新的良好态势。 

  但京剧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因此,中国戏曲学院于近年启动以“京剧学”为名的学科建设计划,希望通过数年努力,将京剧研究建设成为具有内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京剧的历史成就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为京剧的振兴与繁荣、人才的培养创造理论支持。 

  “创新团队”着手京剧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一部较完整的《中国京剧史》,《京剧大百科全书》也已经编撰完成即将面世,然而,京剧的基础理论以及资料建设,相对而言显得滞后,因此它应该是京剧学的学科建设中最迫切、也最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研究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5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启动了与之相应的两个重大科研项目。 

  京剧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骄傲,代表了中国近现代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东西方文化出现愈益频繁深层的交融和激烈碰撞,京剧作为中国悠久文明之代表与象征的意义价值,进一步凸显在时代面前。同时,京剧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入地全面阐述京剧的艺术规律且为学界公认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戏曲学院充分整合学院现有的研究队伍,组建了经北京市教委审核批准的、以“京剧学研究”为项目内容的创新团队。在项目实施的2006-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这个由戏曲学院30多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团队,将集中深入研究京剧的主要艺术特征,寻找京剧各部分内在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一部能够代表当代京剧研究水平的《京剧学通论》,同时出版发表一系列在京剧表演、音乐、文学、舞台美术、导演和教育等分支领域内有深入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创新团队的协作研究,也有望涌现出一批京剧研究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促进学院戏曲尤其是京剧学的理论建设,使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海内外京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资料的整理与抢救迫在眉睫 

  京剧研究更迫切的基础性工作,是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表面上看,京剧研究积累的资料已经比较丰富,事实上,仍有大量资料或散见于清人的笔记,或湮没于浩如烟海的报章杂志,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急需搜集汇编。 

  张次溪编选的《燕都梨园史料汇编》及其续编,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京剧资料集。从京剧整体研究的角度而言,该资料搜求对象主要局限于京城,在京剧流布过程中更大范围传播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多未涉及;近年逐渐为专家学者发现的新材料,诸如外国在华传教士、学者及外交使节的闻见录,以及北京之外的各地方文献的发掘,使这部史料越来越显现出加以增补的必要;还有大量散见于各报章杂志的史料,都有待整理增补。晚清以来兴起的大众传媒有大量以京剧为代表的民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报道和业内外人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这些都是清代京剧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有必要加以收集编辑。更不用说,进入民国以后,大众媒体对京剧的兴趣日益提升,报章杂志中出现许多有关京剧的报道、评论与研究;同时期更出现许多专业戏曲报刊,其中有大量涉及京剧历史以及剧目、表演艺术家和剧团的资料,还未及整理。缺少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已经越来越成为京剧研究中的障碍。 

  相对于京剧这样一个无论在中国戏剧领域还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史领域均极具代表性与象征性的剧种,其历史文献的全面整理与编辑结集,将对京剧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提供诸多基础性的便利条件,可惜至今这样的资料仍付阙如;尤其是京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它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高峰时期,而这一时期丰富重要的史料,除齐如山个人著作在台湾出版过并不完整的全集以外,至今未及搜集整理。对京剧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汇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中国戏曲学院正在组织实施大型历史文献丛书《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的编撰工作。除了学院本身的研究力量,项目还得到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鼎力相助,形成了一个阵容十分强大的项目组。该课题意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晚清和民国年间的京剧历史文献资料,为京剧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该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计划,预计将于2009年完成出版。《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的编辑工作完成后,对这些资料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能够让学界与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也已经在设想中。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编辑过程中,中国戏曲学院将渐渐成为海内外重要的京剧资料中心之一。 

  京剧研究任重而道远 

  《京剧学通论》和《京剧历史文献汇编》这两个重大项目完成后,京剧研究领域将形成以史论的基本框架为核心的系统化、开放性的学术格局,既有大百科全书这种集权威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知识性工具书,也有丰富厚实的资料积累以保证研究的进展。由于对京剧学的学科建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战略预见,该学科的发展,可能会比许多类似学科更具前瞻性和规划性,学者们的研究更具学科拓展的自觉意识。 

  京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美学结晶,设若以高朗亭入京于1790年组三庆徽班为标志,京剧从萌芽至今两百年有余;设若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京城戏曲“徽汉合流”渐趋成熟开始计算,京剧诞生至今170年左右。以学术史的角度看,京剧研究的起步要比京剧成型晚很多。关键是在整个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京剧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价值,一直是朦胧不清的。在某种意义上,京剧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遭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传统文人基于他们的美学趣味,对充分包容与体现着民间趣味的京剧的艺术价值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京剧在新文艺工作者所接受的西方艺术观念面前,同样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话语。固然,非常幸运或者说非常偶然地,现代京剧学术史上有齐如山非常深入具体的研究成果为之奠基,但齐如山之所以有可能超越传统文人与新文化两大群体的盲点,成为在京剧研究领域最早做出杰出成就的学者,并不是由于他有过人的学术经历,恰恰相反,是由于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学术“票友”。他没有任何学科背景,因此才有可能摆脱学术的偏见。因而,他的研究也昭示了京剧研究的宿命,这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处于学术界主流视野之外,研究队伍的建设,始终不能适应社会对该学科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京剧研究的特点,虽然研究成果不少,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成熟的学科群,不仅理论基础和资料准备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研究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相对于京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和它的社会影响而言,对它的学术研究实有极大发展空间,任重道远。然而,既然已经有学科建构方面的成熟设想与正确的学术路向,只要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和具体有效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京剧研究领域,京剧学的繁荣发展就可以期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