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辉的质疑对当代社会贡献很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影响很大,据该报道第一天的网络统计,在网站上留言表达意见的,支持李辉的比例竟然达到92%。

  这是个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数字。不管怎么说,100岁也好、88岁也好,文怀沙老先生作为一个耄耋老人,被这么一搞,应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创!有的人是在过世之后,被人挖掘出来,大起底、大暴露、大鞭笞,这属于“鞭尸”;而在世的耄耋老人,行将就木,却遭此鞭问,无异于“活埋”。 

  我不了解文怀沙老人的学问,我的朋友中有和文老认识的,但我没有见过面。我对我知道和不知道的文化大师们的学问都不了解,我觉得网友中也有许多像我这德性的人,对文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谁到底是文化大师、谁是伪文化大师和文化伪大师等等,都是不了解的,也没有能力去评判。但是,我们却都很关注这个事件,也不全是“起哄架秧子”心态。因为这个事件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有很大关系。我们不了解大师,可是大师、伪大师们却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是从网络和电视上看见文怀沙老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风采的。我前些年也是很羡慕能张口就背诵原典原文的,但近些年我的感觉有些变化,即稍微有些反感那种在媒体上胸有成竹、问不倒的主儿的。因为我发现,能在电视上做到侃侃而谈并不难,用一套自己的语法口若悬河也不难,见招拆招问不倒就更容易了——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想着自己如何应对别人的问话,如何被问不倒,是很容易的,巧言令色不是个很高深的本事,“鲜矣仁”就是了。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我也反感文老,那样的话就太简单了。我只是想说,从电视上判断一个人的学问,是不靠谱的,能达到电视所要求的大师是很容易的。还有,你接受媒体告知的大师并被这种大师忽悠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我也曾轻薄地称呼许多人为大师,这是一种“就高不就低”的庸俗世故,因为我不懂得谁是大师,但看见别人称某人为大师,咱也“就高不就低”地称呼一下,并不往心里去——既然没有能力判断谁是大师,也就同样没有能力判断谁不是大师。大师泛滥、大师臭街,跟类似我这种德性有关,我们都属于没脑子的或者说“乡原”心态吧。

  我先前曾经说过,如果大师像现在这么随便叫的话,能不能谁叫的,就一定要前面加上一个必要的定语和前缀?一堆牛粪,农民见了,拿起铁锹把它铲到田里去了,蚂蚁见了,会抗议:那是俺们的大师(屎)啊!所以对象不同,看事物、判断事物的结果会大大地不同。比如某机构认定的什么大师,就一定要在该大师的前面加上某某某机构认定的什么大师,媒体如果宣传这个某某某机构认定的什么大师,就一定要用全称,不能简称大师,这样才准确,别整得含混不清,到处大师大师的,好像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叫谁大师了,也好像天空一个炸雷劈出一个大师了似的。让俺们这些喜欢和崇拜大师的人,心里有数啊!关于这一点,我希望两会代表能做个提案,上会讨论一下,最好能立法。

  再说为什么像我这样没有能力判断谁是大师谁不是大师的人,愿意关注“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我感觉,可能是大家囫囵地感觉这些年被大师害得不轻,即大师们干扰了普通人的生活,大师们的出现,搅混了原本就不清澈的水,或者说普通人付出了对大师的期待与情感(尽管大师们并不一定要你付出),但是普通人发现大师并不是自己想像和期望中的大师,于是借着“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表达一下对所有大师的质疑。

  可是,质疑并不都是准确或正确的,人多也并不一定代表真理。文怀沙到底是不是大师,让有能力判断的人去判断,我觉得李辉此次做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即通过对文怀沙老人的质疑,在中国人尤其是网民中,掀起了一个围剿伪大师、活埋伪大师的热潮——伪大师都是看眼前,不管身后,所以只能活埋,死了的,连鞭尸的必要都没有。起码让今后人们面对大师,不再如我这样没脑子。真大师自然是岿然不动的,任乱风过耳,假大师们应该有点心虚惶惶(但是昨天有个朋友说假大师才不会呢!你这么想是意淫,假大师们的脸皮厚得无法想像。)学者徐晋如说假大师应人人得而诛之,可以想像或者意淫:如此杀声震天地围剿伪大师,能让人耳边清静一些日子。想到这儿,我觉得不管“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最终会怎么样,李辉此次对当代社会的贡献很大。(作者:许石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