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如此折腾名著如何不让人痛哭曹雪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可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名著太多,当然更可能是现在人们的原创能力太少,总之,“折腾”名著和名人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折腾”有很多种方式,譬如于丹易中天们的解读是一种;刘心武纪连海们的揭秘是一种;王立群檀作文们的戏说是一种;成君忆与“老何”们的“水煮”“麻辣”又是一种;同样,周星驰刘镇伟们的“大话”要算一种,张纪中李少红们的不断翻拍也要算一种……看当下情形,有人“折腾”得还算不错,但很多“折腾”却特别失败。真可谓:闹哄哄你方唱罢他登场,各领笑骂三五天。 
  动静最大或许也最是费力不讨好的一次“折腾”发生在本月:11月10日、11日,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据闻,该剧投资2000万元,斯琴高娃、雷恪生、吕凉等近30位明星担纲主角,导演陈薪伊曾经入选“百年话剧名人堂”——但是,如此豪华阵容大笔投入也没能出彩,观众不断中途退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终场时只剩两三成。(《人民日报》11月19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折腾”得太过:黛玉葬花不“荷锄”却跳起芭蕾舞;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时竟是身穿欧式豪华礼服;“亲上加亲,强强联手,以婚姻成就实力”成了剧中台词……如此一幕一幕惹得笑场不断,甚至令某些观众愤慨异常:“确定这是《红楼梦》,不是《西游记》的众妖怪?”“我要去书房哭曹雪芹先生!”于是,原价880元的票,在“黄牛”手中10元就能买到。
  如此一帮名人,如此一笔投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不知道主创人员可曾觉得意外?反正笔者不觉得意外——这种不尊重名著自身,也不尊重人们文化记忆的商业投机,遭遇失败是当然的。刻薄些说,这是对胡乱“折腾”者的一种报应,足为后来者诫。
  这并非要“以成败论英雄”,不宽容艺术的创新甚或“标新立异”。事实上,笔者并不反对对名著及名人进行“折腾”。文化要传承要发展,便不能无视名著和名人的存在。从这一意义上,“与时俱进”地对名著名人进行“折腾”是必然的,因为适当引进了现代元素的传统名著,将更易于后人的接纳、理解和吸收。换言之,要让名著中附带的传统文化更有魅力,就应该努力使其“活”在当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只是将名著诚惶诚恐地“供”起来,不越雷池半步,那可能将会使名著“僵”在历史中。
  但也正因如此,“折腾”名著其实具有非常大的难度——这应该是一种细心地“活化”过程,不能成为粗暴的肢解乃至“杀戮”。反观时下的某些“折腾”者,却是将名著当玩物当鱼肉——他们“折磨”名著,剥夺名人,不惜对其“开膛破肚”取我所需,或把名著拆到七零八落再按自我意愿组合,根本不想其会否因此失“血”失“魂”或面目全非。
  从表面说,这是一种文化投机行为。某些人将目光盯住名著名人而耽于原创,除了能力问题外,投机心态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这是对名著所累积的名气的投机利用。而从深层次看,这种野蛮行径甚至可被称为一种另类的偷窃乃至强盗行径。
  必须看到,这种在当下已经极其普遍的做法,将名著名人乃至文化传承推向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这是对名著缺乏敬畏的结果;然而这种做法的泛滥又进一步使许多名著失去了尊严,一些低质的“折腾名著”的作品,让某些无机会或无能力直接接触、阅读名著者,对名著产生“不过尔尔”的感觉。比如,据悉于丹借《论语》阐发的“心得”,就让许多人对《论语》原著产生了误解——认为《论语》也是如此浅显、如此“现代派”的鸡汤文字。
  总之,“折腾”名著无妨,却不能是投机心态下的乱搞。相比于“折腾”或多或少的启蒙效果,其负面效应同样不应小觑。
    作者:郭之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