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悬疑:"南海一号"巨额维护资金最后由谁埋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日下午5时18分,“南海一号”离开沉睡了800余年的海底,在拖船牵引下,开始“搬家”,预计今日凌晨将在阳江海陵岛靠岸。

  昨晚11时40分,“南海一号”在拖船的牵引下,赶到海陵岛附近海域,在离临时码头1千多米的海面上,拖船、半潜驳船以及护卫船只全部抛锚,等待今日早晨靠岸。

  古船风浪中“搬家”

  昨日下午,阳江海域刮起6级以上大风,浪高2到3米,并下起阵雨。好在这样的天气并未超出现场指挥部的预料。打捞工程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告诉记者,海上风浪并没有对沉箱造成影响。22日上午,“南海一号”整体出水后,没有立即拖向海陵岛,正是为了加固沉箱,并调试拖船和装载沉箱的半潜驳船的连接。

  打捞工程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为安全起见,除主拖船“德鹏号”外,还有“德华号”协助拖运,并有第三条拖船在一旁候补。吴建成供职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曾成功拖行过7000吨的水泥块,其重量是“南海一号”沉箱的2倍,“所以我们很有信心”。

  当天下午5时18分,“南海一号”在“德鹏号”的牵引下驶向海陵岛。

  今日凌晨2点靠岸

  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从技术角度来看,拖运“南海一号”大致相当于拖一个集装箱。在沉箱出水后,花上数小时对沉箱焊接固定,沉箱非常稳当地卡在半潜驳的凹槽内。在拖运过程中,“南海一号”陷在有一定硬度的淤泥内,并不会因风浪而损坏船体和文物。

  根据现场指挥部估计,今日凌晨2时左右将在海陵岛靠岸。

  “水晶宫”仍在施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由5个互相咬合的弧形舱体组成,“水晶宫”为最大的三号舱。昨日下午,工人们仍在为“水晶宫”内壁刷抹重防腐涂料,数十个空涂料罐摆放其中。

  这会不会影响“南海一号”“入宫”?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解释说,“水晶宫”只是整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其他地方施工,并不妨碍“入宫”。

  在海陵岛码头,一艘作业船正在捞挖海沙,疏浚临时航道。

  起航前,完成使命的“华天龙”起锚离开。(记者 孙旭阳)

  - 三大悬疑

  相关实验未完成 “水晶宫”安全?

  目前的“水晶宫”内仍在施工。“南海一号”“入宫”后,从阳江海域抽取的3万吨海水,将注入“水晶宫”内,水深12米,淹没“南海一号”。

  文物保护专家的共识是,要确保古船万无一失,必须降低“水晶宫”内海水的氧气溶解量,注入氮气,创造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中山大学生科院承担了相同水环境模拟实验任务,但此实验目前尚未结束。这也引发外界对“水晶宫”能否确保“南海一号”安全的疑虑。

  巨额维护资金最后谁来埋单?

  业内认为,相比较3亿多元的打捞和建馆费用,对“南海一号”的维护和保养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曾考察“南海一号”课题多年的著名文化学者、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告诉记者,早在数年前,广东省各部门曾内部协商,欲让阳江市承担博物馆维护费用,“地方领导连忙摆手”。

  对日后的经费问题,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表示,目前经费的来源尚不完全明确,但无论广东省还是阳江市,都会为保护“南海一号”竭尽全力。

  就经费问题,黄伟宗推测,考虑到阳江在广东属于较落后地区,“埋单的肯定还是省里”。

  各方诉求不同 保护让位商业化?

  在长达7个多月的打捞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和阳江市多方面协助。然而,各方的诉求并非完全一致。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只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国家文物局在肯定打捞的同时,着眼于营造文化保护的氛围。

  广东省相关部门则多次表示,打捞是广东省打造“文化大省”、进行“申遗”工作的重头戏。

  在阳江市,官方和民间更看重“南海一号”带来的滚滚财源。阳江市旅游局局长丁锡丰表示,阳江市已为“南海一号”注册了商标,围绕“南海一号”的整个旅游开发计划已完成。在海陵岛,随处可见商家利用“南海一号”招徕生意的广告。

  多方诉求差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表示,无法给予过多评价。“但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最看重的,是对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魏峻认为,整个打捞过程,“不存在地方利益干涉施工方案和进程的事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