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百家讲坛”功在扫盲而非普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百家讲坛”从2006年火到2007年,而且不可避免地会烧到2008年。从“百家”始,全国各地讲坛类节目星火燎原,各地高校教授摇身成为媒体的热门人物,星星点点地摇曳着学术之光,的确有“百家”争鸣之势。
有媒体评价,“百家讲坛”的最大成就是普及国学,那么“国学”真的因一讲而惠及天下了吗?愚以为,真要说有什么功劳的话,“百家”的作用绝非是“普及国学”这样的惊天概念,只不过起了文化扫盲的作用,而且与“国学热”丝毫沾不上边。“百家讲坛”的功能如何,关键看受众是谁,受众听的是什么———电视文艺为文化扫盲事业提供了一个极低的门槛。门槛低当然有它的好处,大门里各色人等都能对号入座:对明清史感兴趣的,可以听听纪连海、阎崇年;愿意研究儒学道义的,能在于丹、王立群这里找到共鸣;钟爱《红楼梦》的,让刘心武来讲讲大观园的故事;熟悉《西游记》的,钱文忠是最好的梵文讲述者;爱看《三国演义》的,易中天是你的绝代知音。用艰涩的文言文当然不行,书面的白话文也不行,那就用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加上评书化的演绎来激发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历史的兴趣,用这样的曲艺方式来了解传统文化,至少要比买部二十四史回家慢慢啃要直接明了得多。
门槛低自然也有坏处,那就是容易被模式化,各地电视台都可以照搬这些套路,一桌一茶一话筒,上台的都是“扫盲班”的资深老师,用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来授课,而学生们不管学识深浅也都洗耳恭听。这样的灌输模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来说只是还清旧债。君不见,那些最受欢迎的章回还是讲讲历史故事、剖析四大名著,稍显高深的话题便应者寥寥了。至于学者出书,那大多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一家之言,如果要让老学究们拿着照妖镜对着“百家”书本去咬文嚼字,是准保能找到纰漏的,当然这些读本对于普通读众而言,已堪比“天书”了。
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厚重绝非是几堂讲座就能交代清楚的,也绝不是经史子集、四大名著所能涵盖的。“百家讲坛”高一级的功能才是普及,而现阶段只不过是往旱地里浇水,离种庄稼还差一大截。“讲坛热”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找回了线头,持久性、辐射面和影响程度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便能实现的。历史上,凡是在精神匮乏的时代之后总会迎来经典文化的复苏,关键是应该尽快剔除封建文化中的杂质,把有价值的精华冲洗出来,使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全盘接受变得更为精致对位,让文化精粹能够更快捷地深入人心。长此以往,真正的“国学热”迟早就会到来。
最近还有一则新闻与讲坛有关,某电视台的讲堂借某教授的名声炒作,“挖角百家讲坛”、“巨额违约金”、“教授退休”,炒点一应俱全。不过一天,这条新闻就被证明只不过是栏目组的统发稿,不仅当事人站出来声明,连始作俑者都跳出来辟谣……讲堂尚未开课,名声已臭一半,这样的爆炸性新闻,还是让它躺在记者们的邮箱里发臭算了。(王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