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谈一峰:在文化碰撞中蜕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谈一峰和他的“苹果”
3月29日, 谈一峰与潘鞍作品联展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贝尔科南艺术中心开幕,这次联展展出了谈一峰“苹果”系列油画、雕塑作品和另一位华人艺术家潘鞍的“罂粟花”系列油画作品。自从在展览开幕式上见到了谈一峰,邂逅了他的“苹果”系列,这位艺术家和他独特的作品就一直让记者难以忘怀,希望能够有机会走近这位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的世界。
在澳大利亚的艰难起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曾出现过一股出国热,谈一峰就是那个时候走出国门的。作为当代职业艺术家,如今他在澳大利亚艺术界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他的作品常年被陈列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然而,回忆起刚到澳大利亚时的经历,谈一峰还是感慨万千。到澳大利亚之前,他在国内主要从事国画和版画创作,当时已经开始在一些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作品。他选择出国是为了深造,后来才决定留在澳大利亚发展。一切从零开始的他为了谋生,借钱开了家小餐馆,一干就是7年。直到2000年,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其实,这不仅仅是谈一峰的个人经历,而是很多在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的共同写照。据谈一峰介绍,以访问艺术家身份来到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只是幸运的少数,当时很多华人艺术家靠开出租车、当油漆工艰难度日。连沈嘉蔚这样在国内已有相当名气的画家初来澳大利亚时,也只能靠给路人画像维持生计。然而,磨砺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谈一峰以自己为例说道:“生活如果太安逸,反而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就像现在,如果我一直待在堪培拉,几个月下来什么都画不出来。所以这几年我经常到处跑,丰富自己的经历,回国的话,也会连续几个月待在国内进行创作。”
华人艺术家在澳打天下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一批优秀的华人艺术家经过艰难的磨砺,在澳大利亚艺术界崭露头角,其中不少华人艺术家赢得了澳大利亚主流艺术界的认可和尊重,甚至在国际上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整个华人艺术家群体在澳艺术界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谈一峰介绍,目前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华裔艺术家有数十人,主要分布在悉尼、墨尔本、堪培拉等地。职业肖像画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沈嘉蔚、王旭和傅鸿。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并入围澳大利亚阿基鲍尔大奖,去年,尹小燕、张鸿俊、池展穗、王毅等华人艺术家的画作从849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该项大奖;职业当代艺术家除了谈一峰本人外,还有阿仙、沈少民、关伟、刘晓先、陈中等人,他们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画廊等私人收藏机构收藏。这些活跃在澳艺坛的华人艺术家的作品自成一体、个性鲜明:阿仙的雕塑作品唯美而富有创意;沈少民的装置作品材料新颖、立意深刻,颇具视觉冲击力;关伟的画作诙谐机智,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谈一峰看来,澳大利亚是多元文化社会,对不同族裔的文化持宽容态度。在澳大利亚艺术界立足,需要艺术家具备坚实的绘画功底、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有实力才能站住脚,才能最终得到澳大利亚主流艺术界的认可。此外,谈一峰认为,在澳举办的各种艺术奖项也为华人艺术家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他特别提到阿基鲍尔大奖——澳大利亚最悠久、最著名的艺术奖项之一。沈嘉蔚11次入围大奖并斩获一次大奖的记录使他跻身于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肖像画家行列。关伟在获得该奖之前,还曾得过莫斯曼艺术奖和高斯特费氏艺术奖等10多项大大小小的艺术奖。阿仙则是因获澳大利亚双年度国家雕塑大奖而声名大噪。
漂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苹果”
在澳大利亚闯荡多年的谈一峰对国内艺术界的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国内的有些所谓当代艺术其实已经变质了,商业性的东西太多,符号性的东西太滥。在宋庄的时候,我发现一群艺术家同时在画毛泽东、天安门,缺乏个性和创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卖出天价并不正常,艺术品的价值本身就不是由金钱来衡量的。”说着,谈一峰指着墙上的一幅红“苹果”说:“在别人看来,我可能过于低调。其实我只是想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想做的事情上。就算我知道我的作品很难畅销,也不会为刻意迎合市场而改变初衷。当然,妥协也是有的。比如虽然我最爱画黑苹果,但同时也得画鲜艳好看的红苹果。”
其实在踏入谈一峰在堪培拉的宅院那一刻起,记者就已经看出他对苹果的钟爱。走进谈一峰的宅院,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幅位于前厅的十分醒目的“苹果”油画。进入他的工作室,更是如同步入“苹果庄园”一般,能看到各种画在帆布上的、青铜雕成的“苹果”,地上、墙壁上遍布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苹果”。谈及为何以“苹果”作为创作主题时,谈一峰笑着说:“中西方文化对苹果的理解是不同的,苹果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平安之果,在西方文化里更像是诱惑罪恶之果。我并不想把苹果作为某种特定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苹果的独特理解。我的苹果漂在中西文化之间,可以是红苹果,也可以是黑苹果,可以有多种诠释。”
在不同版本的“苹果”中,记者注意到一些细节:画面中的浮云采用传统工笔画法,看上去中国味十足;而画面中或抱着苹果或想抓住苹果的人类有的像西方人,有的像东方人,有的干脆面目模糊。对此,谈一峰十分肯定他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坚持:“海外的生活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没有这种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创作。但文化的根基是终身的,比如说我虽然入了澳大利亚籍,但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有国内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很国际化,我自己的感觉是介于中西文化之间——‘苹果’就是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结晶。”(史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