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史景迁:突破循环的历史变迁(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财经》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财经》:在中国3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你说康熙、雍正、曾国藩、邓小平是最有影响力的领袖,并认为邓小平的强大影响力持续了近30年,比雍正和曾国藩还要长。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史景迁: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重要的人,有成千的人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曾国藩很重要,他的思维很广。其实,命运给了孙中山一个很大的机会,他持开放的思维,但坚持注重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还是非常保守的,最终没有成功。 


  曾国藩是一个素质极为全面的人,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较为保守,但另一方面,他愿意做大试验,组织湘军和南京的武器库;曾国藩在选人、用人方面非常出色,邓小平也是如此,康熙也如此,只是康熙有时很难放弃友谊,影响其正确决定的作出。曾国藩有其特殊能力,他能够看到别人的才能,所以左宗棠、刘铭传等都纳入他的眼中。曾国藩找的人都绝顶聪明,他们多数来自湖南,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曾国藩侧重湖南的,一旦他相信这些人,就愿意给他们很大权力。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胸怀,或者说很有影响的人才能这么做。 


  但有时人们也可能会有失望。曾国藩不知道怎么处理太平军以后的世界,尽管他在镇压太平军问题上做出贡献。我不清楚帮助邓小平的人是谁。帮助曾国藩的人还包括冯桂芬,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人。曾国藩和人面谈很吓人,他整整一两分钟会盯着你,什么话也不说,被他盯的人就会紧张,然后他观察被盯的人如何反应。康熙也很善于跟人面谈,邓小平可能也很擅长。如果曾国藩能够活得更久,那我们还会知道得多一点,但他并没有活太长,所以后来就有李鸿章、刘铭传、左宗棠这些有才能的一群人出现,当然李鸿章较为贪婪。 


  而邓小平的长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曾国藩生命的最后几年,很失望,挺艰难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曾国藩没有试着当皇帝?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外国人认为,他应该试着当皇帝。 


  《财经》:曾国藩是充满争议的一个人。但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清王朝,乃至中国现代化开启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没有记错,青年毛泽东就曾写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词句;蒋介石曾称谓曾国藩“为人之道,是为吾人之师资”。你为何将曾国藩与邓小平列在一起? 


  史景迁:他们来自不同的时期,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但这两个时代都出现了中国的“洋务派”,他们在变革中国内部架构、接触外部世界、进行经济和政治变革时都面临了同样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都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们都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非常注重细节,持之以恒,不会被批评所吓倒,对敌手也很耐心,在决定每一件重大事情时都非常谨慎而全面,这都是政治方面的优势。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替他记日记,记录曾国藩每天的活动,赵烈文记录曾国藩的私下谈话,有时他对中国感到绝望,不知如何前行,曾就用学术方式,通过对原来文字的研究来表明他的态度,我的老师芮玛丽研究他和同治中兴的关系,这是关于曾国藩非常好的自传。 


  不错,曾国藩充满争议,有些中国人说他是刽子手,屠杀太平军,邹容在《革命军》这本书里攻击曾国藩,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叛徒。曾国藩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这要看你是从政治角度来讲,还是从知识角度来看,答案是不同的。当然,曾国藩不是无懈可击。 


  谈到邓小平和曾国藩时,还能联想到他们丰富的知识,因为他们必须擅长某些方面才能作出正确决定。朝廷对曾国藩没怎么管,就让他去镇压太平军,曾把当地的税收留作活动经费,用钱来支付湘军军饷、购买外国技术等。一般人很难了解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但曾国藩非常擅长,他开始了中国的造船、造枪,这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曾国藩完成了几本几何书的翻译,徐光启和利玛窦完成第一部分翻译,曾国藩写了序,然后完成第二部分翻译。在镇压太平军时,他居然还有时间来研究二、三百年前的几何,说明他知识丰富,精力充沛。 


  《财经》: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的中国,作为历史学家,你怎样从历史的角度来定位现阶段的中国? 


  史景迁:中国正处于新的阶段,其根基是邓小平以来所实行的经济开放。当然,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不足为奇,包括金融、环境、社会以及收入差距方面的压力,其中还涉及具体的问题,如能源、水资源的供应等。中国要对新的机会进行探索,然而过去的负担异常沉重,至少从外部人看来是如此。 


  中国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速度让人惊讶。2.5亿中国人在收入和机会上得以提升,这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同时也让中国面临巨大挑战,即如何组织其劳动力,怎么界定劳动力市场,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等等,英国、美国和中国,现在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问题也是规模上的问题。
 

  客观地说,中国与历史上的某些时段相比不是那么独特,但其独特性在于变化的规模,史无前例。按其速度,这种变化可能需要过去整个宋王朝的时间才能完成。当然,若回到1912年,可能也会遇到上面提到的同样问题,如需要提升教育,需要建立强大的军队,需要建立基础广泛的政治制度等。 


  《财经》:中国历史发展的节奏及积淀之深厚,或许应验了你所说的,在漫长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但充斥着自相矛盾,而且在新的因素中依然有着传统的影子。我们还是想问一个你所认定的观点:“无论那时(明朝晚期),还是20世纪末,中国都不能算是一个确定的现代国家。” 


  史景迁: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完成了变化阶段,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层面还有不同速度的发展需要完成。在西方,人们经常说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其实“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概念也充满了争议。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概念,并不能正确描述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过程。但我相信,中国并非处于恒定状态,其内部关系的联系在不断健全,这是一个国家重构或巩固的阶段,其构建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扩展之中。而这个过程在其他国家并非常见。 


  就目前现状来说,非常谨慎,不希望外部监督过多。从外部角度来说,领导人有很强的感觉,历史上对于这一点呈现许多不确定性。其实,看起来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否解决了关键性问题,或还是积累了更多问题,今后会如何?而改变又会怎样?这犹如赌博,领导人应该思考优先顺序上的突破。
 

  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完全有时间作出选择。辛亥革命时,中国人没有时间,他们必须马上拿到钱,拿到武器,召开会议来应付糟糕局面;而对现在的中国领导人来说,有很长时间可以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实上,从1949年以来,他们一直可以做这种考虑。现在谈论起1949年犹如两三辈子之前的事了,执政党不可能永久推迟这方面的决定,必须采取行动,作出抉择,即通过有关变革来实现人们的共同福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探寻中国早期历史真相、思索司法独立体系的可能性、筹划中国有效投资战略、放眼全球寻求新资源、估算建立新式海军等一系列事宜上,基本上不能指望毛泽东思想的引航。 


  世界已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因为很多国家都面临压力并陷入僵局,谁也不能逃脱其中,中国领导人必须决定哪些是优先问题。有些人甚至主张回到起点,如追求纯粹的美国梦,或回到毛泽东时代,这只能部分解决一些问题,而造成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应该说,现阶段中国领导人处于一个艰难而艰巨的抉择时期,他们必须基于一系列决策,作出优先的政策抉择。中国需要一个能够面对这些挑战的领导层。 



  联合国翻译沈小红对此文亦有贡献 

     (有删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