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官员写作”算是政绩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年来,陕西省大批公务员,尤其是许多担任了较高职务的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纷纷拿起手中纸笔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乐生近日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在陕西,官员写作非常普遍,从基层到厅局,从乡镇到省委,可以说已成规模了。
  “这几 
年,给陕西散文提神的还有一支独特的‘纵队’,就是官员写作队伍。其他的省份也有,但都没有像陕西这样形成风气。”《美文》杂志这样评价。”(2月18日,人民日报)
  杨乐生教授、穆涛副主编所言不虚,自文学纪元的“陕军东征”年代算起,陕西省向来不缺少作家,也不缺少的“仕而文之”典型,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张伟便是一个例子,与 “文而仕之” 的山西省副省长遥相呼应。二人可谓殊途同归,仕途文名双丰收,使得“仕不能文”的官员、“文不能仕”的作家多少对之有点汗颜、闻之有点自惭。
  笔者同意贾平凹的观点:“谁都可以写作,我只看作品不看人。”也赞同陈忠实的说法:“爱好文学的人不分职业,公务员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拿起笔来写作没啥可奇怪的。”却又忍不住心存质疑(不是存心质疑)。
  为官之道在于“兴实业而利黎民”,为文之道在于“促文明而笃教化”,二者纵然可以交叉,或者说在本国历史上曾是完全并轨的。自隋末科举制度以降,读书著文成为了通向“治国平天下”的不二之途,因此才有唐太宗“赚得英雄尽白头”之说,才有发疯的“范进”、没落的“孔乙己”们。
  自实行公务员制度以来,才在某种意义上将二者厘清,事实也证明了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涉及“一实一虚”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能力与才干。换句话说,能“著美文”,未必能“行善政”;能“行善政”,也未必“下笔千言”。
  作家个个是治国能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所辖区域建设得比“美文”还要美,我们自是拍手欢迎;官员个个才华横溢,“动手能干事,动笔能著文”,我们也自是乐道,这也自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才的突出成果。
  然而,倘若二者不可兼得,倘若我们依然处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半道出家”的“文而仕之”者,还是“仕而文之”者,既然头戴一顶“乌纱帽”,不妨以“政事”(正事)为重,多去乡间地头“听听百姓疾苦声”,少在书斋舞文弄墨展现“绝代风流、文韬武略”,“官员写作”算不得政绩,作家当官算不得荣耀,如果老百姓的“衣食足、仓廪实”还未实现。
  唐诗人柳宗元曾于柳州任职,当地百姓举全地之名敬赠他以雅号“柳柳州”,并世代刻碑铭记,荣膺如此殊荣,非因他采集当地民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组诗,而是因他留下了造福黎民的种种“善政”。
  清乾隆皇帝一生作诗九万首之多,令白居易、陆游望尘莫及,可是除了研究专家之外,恐怕背出这洋洋洒洒九万首诗歌中的任何一首都是相当困难的,后人记住的仅是他如何宠幸佞臣,如何骄奢淫逸将偌大的国家耗光败净,“康头乾尾”的“康乾盛世”不是对他的赞美,而是嘲笑,这一点,他的儿子——每每面临国库吃紧的道光皇帝最清楚。
  这一正一反是可供借鉴的好例子,我们的“官员作家”、“作家官员”不妨“以之为鉴而正衣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