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江勇振:破解胡适之谜(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江勇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私立德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张君劢传》、《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等。  


    已出胡适传记何以大同小异 


    资料之谜: 


    对于众多胡适传记的作者来说,《胡适四十自述》、《胡适留学日记》、《胡适口述自传》等等胡适留下的资料,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这些资料是否可信?胡适做过什么手脚吗? 


    江勇振解谜: 


    试问到目前为止,哪一个为胡适立传的人,对胡适早年生涯的叙述,不是跟着胡适亦步亦趋?胡适已经把那些不愿被人窥探的隐私,以及他思想成熟以后放弃的主张和想法,都一一删除了。《胡适四十自述》与他在上海求学时期的日记,以及他在《竞业旬报》所发表的文章相比,有明显的斧凿、嵌入、建构的痕迹。 


    相关细节: 


    胡适小时候曾沉迷于旧小说,既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面》等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以及《肉蒲团》之类淫书,也有《红楼梦》、《儒林外史》一类第一流作品。 


    胡适原名胡洪騂,在1906年六七月间,开始使用新名字。 


    胡适在上海《竞业旬报》工作的地点在上海公共租界爱尔近路(现在的安庆路)庆祥里。胡适每月主编费是10块钱。 


    访谈: 


    记者:胡适的传记,前后已经出版过数十种,您为什么要凑这一热闹? 


    江勇振:这三十年来中国所出版的胡适传记诚然足足可以排满书架的一整排。然而,我们可以试问这些胡适传记是否在内容上是大同小异?这大同小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资料的引领作用。这引领的意思,就是胡适已经替未来要为他立传的人所打好的传记的模本。《胡适四十自述》、《胡适留学日记》、《胡适口述自传》以及他所留下来的许多反思、自叙、甚至他所搜集保存下来的来往书信,都是他所预设、预留的传记的模本。套用胡适自己的话来说,所有想要为胡适立传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点用功的习惯、一点点怀疑的倾向”,就会落入胡适所设下的传记模本而不自知。 


    历来胡适传记大同小异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先行意识的大同小异。这所谓先行意识,应该就是时下所说的问题意识,如果我对这个名词的了解不错的话。这三十年来重新发现胡适的热潮,跟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跟中国寻找现代化的出路的意图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如果立传者的先行意识是把胡适看成是一个被遗忘、误解的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则大家笔下的胡适大同小异,也就不足为奇了。我的《舍我其谁:胡适》,就立意在超越这胡适为自己的传记所设下模本,重新呈现一个不同面貌的胡适。 


    记者:与此前的胡适传记相比,您认为自己最独特的地方在哪里?为了呈现一个不同面貌的胡适,您又做了哪些努力? 


    江勇振:用胡适说禅宗的话来说,真是说破了不值一文钱,不外乎就是胡适所说的:“一点点用功的习惯、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所谓的一点点怀疑的倾向,就是要去怀疑、超越胡适为自己的传记所设下模本。用我在书中所说的话来说,就是说我们在面对胡适这个传记模本的时候,必须要能取其所用,而不为其所制;要能不落入那“浮士德式的交易”的窠臼;要能不为了赢得了些许资料,却赔去了自己的灵魂。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能入胡适的宝山,得其宝,而且能全身而出,不被宝山主人收编为其推销员。要能入宝山、能得其宝、又能全身而退,当然要有一点点用功的习惯。那就是要读书,要立志去读胡适所读过的重要的书籍。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理想,但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乎中”的意思不就是如此吗?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立志去读胡适所读过的重要的书籍呢?就以杜威为例,如果我们对杜威的了解不超过胡适,我们不就正是胡云亦云,被胡适牵着鼻子走了吗!所以我说:如果我们对杜威的了解不超过胡适,我们就没有资格研究胡适。写胡适传,资料浩瀚诚然是一难;发现新资料诚然也是一难;但最难的是要有新的观点。如果我这本《舍我其谁:胡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新观点的提出。 


    记者:很少有人用二三百万字的篇幅给胡适作传,您是否认为,非如此的篇幅不足以与胡适的地位相匹配,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江勇振:我在我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舍我其谁:胡适》写五部、每部五十万字的构想,下笔不能自休非其咎也。所有的误解、传说、人云亦云、胡云亦云,套用胡适自己的话来说,都须要先去‘推翻’、‘打倒’。然而,这只是第一步而已。在抽丝剥茧、解构之余,还必须更上一层楼,要去重新分析、重新诠释、并重新编织出一幅不为胡适所预设的图案所羁、而且比它更全面、比它更花团锦簇的胡适的一生。所有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予岂喜辞费哉?‘予不得已也!’” 


    胡适是值得用两、三百万字的篇幅去为他作传的。在西方世界里,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有多部头的传记的,比比皆是。胡适著作等身,他所留下的资料的浩瀚,光是日记就有四百万字!中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思想界,他是龙头的人物,要了解当时中国的思想界,试想,舍胡适还有谁! 


    从民族主义者到世界主义者   


    转学之谜: 


    胡适在康乃尔念了两年的哲学研究所,只要再念一年,写完论文、通过考试,即可获得康乃尔的博士学位。但是,为什么他在1915年从康乃尔大学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此前的传记称,主要原因是胡适逐渐服膺杜威的实验主义,《胡适口述自传》中,胡适也是这样说。实情是否如此? 


    江勇振解谜: 


    胡适从康乃尔大学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促因是,他1914年在康乃尔申请到了塞姬奖学金,1915年申请塞姬研究奖学金却失败了——因为胡适到处演讲,导致哲学课业荒废。胡适不愿有人知道自己曾遭此滑铁卢,在《胡适口述自传》中做了掩饰。幸好,在他写给韦莲司的一封信中,提到了真实促因。 


    相关细节: 


    《四十自述》里胡适说自己去上海求学时“所有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江勇振指出,“一点点怀疑的倾向”是胡适后来的建构。 


    胡适初到美国时,是伤春悲秋的悲观主义者,很快就转变成乐观主义者。早年在上海求学时期,胡适有民族主义思想,对爱国、尚武精神特别重视。到美国后,转变成一个以爱国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者。 


    访谈: 


    记者:您对于胡适早年成长和留学的资料爬梳特别细致,在资料的收集和甄别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 


    江勇振:胡适在上海的阶段,没有研究者可以忽略他的《四十自述》。但是,除了《四十自述》以外,我们必须仔细地读他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的文章。但这还不够。我们必须去追溯他那些文章的思想来源。比如说,我为了找出胡适当时所引用的亚诺福斯特的《国民读本》、以及马奎克的《真国民》的英文本,为了追寻他当时所受的维多利亚思潮的影响,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在网上搜寻。他留美的阶段,我除了用他的《留学日记》以外,也尽量阅读了他当时所读的书,追溯他思想形成发展的来源和轨迹。此外,我也使用了康乃尔大学的学生报,以及康乃尔大学的课程说明。 


    记者:胡适少年时期和现在的网络愤青类似,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到美国留学后变化很大。如果以吴宓和其他留学者相比较,胡适思想转变的原因在哪里?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江勇振:一个人的思想跟他的个性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激进和保守的倾向更是如此,完全是勉强不来的。胡适在留美时期,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过渡到一个不争主义者(完全不抵抗主义者),到最后成为一个国际仲裁主义者,这完全不是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典型。从这个角度来说,胡适是非常独特的,不具代表性。美国学者贾祖麟说胡适会有不争主义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一个弱国的国民,知道自己的国家没有武力作后盾,只能从道义上着手呼吁和平。这个说法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然而,胡适的思想里有他人道、公理的理想,他在他不争主义时期所服膺的世界主义就是这个理想的体现。胡适能超越他在上海求学时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就在在证明了他是一个好读书、能思想、会反省、肯觉悟的年轻人。他留美以后,因为读书、思考,眼界大开,于是也就得以脱胎换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