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进课堂不是问题 问题是怎么进课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京剧进课堂”争议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迷茫 CFP资料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10来岁的孩子,穿上袖宽襟长的戏装,画上五彩缤纷的脸谱,在锣鼓点中唱念做打———这有望在今后成为中小学校园的一景。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十个省市试点京剧教学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甚至有人把此事解读为“教育垄断”。京剧进入了课堂,其他传统文化又身处何地?没有系统规划、师资不足、经费何来,所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所面临的质疑,其实更见证了传统文化长期被整个教育体系忽视的窘境。
    “样板戏”令学生误读京剧
    教育部的京剧进课堂试点计划是,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各挑选10所小学10所中学,分别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唱段,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虽然各界对这一做法褒贬不一,但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在中小学推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大家对现行计划普遍有所质疑。很多关心戏曲的人士甚至担忧,虽然京剧进入教育体系是个好事,但照目前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使传统戏曲得到普及,很有可能招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更广泛的误读和厌恶。
    误读一:苦大仇恨的阶级斗争?
    在此次教育部规定进课堂的15个京剧选段中,大部分都是样板戏。诸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甘洒热血写春秋》等唱段,不管教育部制定这些唱段作为课程的初衷如何,以样板戏来取代整个京剧,无疑是片面的。而无论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在京剧史上如何定论,其中所体现出来极端政治化的创作倾向,无疑会给学生们造成片面的认识。
    在大部分年轻学生喜欢哼唱周杰伦、热衷hip-hop的时代,要他们在音乐课上集体扯开嗓门唱“把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样反差强烈的场景,带来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由于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样板戏中阶级斗争的革命情结,以及“苦大仇深”的印象,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排斥心理,从此对所谓的京剧艺术敬而远之。
    误读二:装腔作势的拿腔拿调
    京剧和所有的传统戏曲,归根结底都是舞台艺术。它们的艺术魅力,最终只有在剧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甚至在电视这样的传媒,其传播的美学效果都很有可能是负面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先了解舞台艺术的审美规律,直接在生活中接触京剧的声腔艺术,大部分学生都会被这种“夸张”的艺术“吓着”。舞台上的“美”,在生活中很有可能是“丑”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演唱和声乐艺术一样,有着高难的技巧,和一般的唱歌有着本质的不同。
    误读三:传统戏曲都是京剧这样
    中国传统戏曲有300多个剧种,京剧虽有“国剧”之称,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支,前有百戏之祖昆剧,后有众多难以计数的地方剧种。不同的地方剧种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性格,其中所呈现出的美学风格也迥然不同。即使“京昆不分家”,这两个剧种其实也是性格迥异,教育部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戏曲艺术,只有京剧,显然是片面的。在不了解戏曲的情况下,学生们很容易“以偏概全”,忽视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
    很多戏曲演员在听说教育部的这一计划后,都表示希望各地能够因地制宜,把地方剧种也纳入课程。昆剧名家张静娴说:“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理由被中小学生所认识。”而沪剧、越剧作为上海的主要地方剧种,似乎更有理由让学生有所了解。
    期待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制定
    不管京剧进课堂的计划的效果如何,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一位戏曲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老师不懂戏曲的美,你怎么可能让学生了解戏曲的美?”在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京剧乃至戏曲教育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的疑问。在现有的中小学师资条件下,戏曲教育是不是应该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是不是应该通过教唱这个方式?是目前最应思考的问题。
    教育方式:借鉴于丹讲昆剧的形式
    在上海戏曲舞台学院任教的陶老师看来,京剧进课堂,仅仅“教”问题不大,关键是怎么教,教什么。在她看来,教学要做得生动、做得有意义,才能真正落实到孩子们心里去。
    上海广播文艺中心的宣传主管曾晓萌提出了循序渐进的问题。在他看来,传统戏曲和文化先需要一个熏陶的过程,有了兴趣,才有后面的说和学。
    一位年轻的戏曲观众吴小姐认为,接触戏曲文化,于丹谈昆曲的那种方式就很可取,比较抒情,不那么教条,更适合年轻学生。
    在大部分人看来,和所有教学一样,京剧或者戏曲进课堂,都需要深入浅出地制定教学大纲。在上海已经试着做了10年京昆教育的新古北中学的孟校长认为,其实中小学的教育仅仅只是埋下了这颗种子,主要还是培养兴趣为主,不要作为强制性的课程进行考试。
    教育载体:是不是只有在课堂中?
    在早报记者的调查中,关于京剧进课堂,大部分人的意见是以欣赏为主,学唱为辅。其中最主要的担心是目前的师资不足以担任京剧教唱的任务。新古北中学尽管已经做了10年这个工作,3位相关音乐老师也只是会哼唱而已。而事实上,更有人提出,即使是戏曲赏析,目前有这样基础的老师也不多,年轻点的老师自己本来对戏曲就缺乏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不可能真正让学生因为课堂教学接受传统戏曲。
    事实上,借鉴国外的艺术教育,他们的教育载体并不只是在课堂,而是在广阔的剧场、画廊和博物馆。有业内人士提出,戏曲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在剧场,教育部门可以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去剧场观摩剧目。尽管这样的方法以前也尝试过,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节目的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的剧目多是没有完整故事的折子戏,演员也都是平时的“替补”,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最终的结果,就是艺术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有人提出,要想让戏曲和传统艺术教育真正收到效果,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快专业师资培养,可以在师范大学开设戏曲专业,也可以在戏曲学院开设教育专业。但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结合专业的戏曲力量,让艺术家们来给孩子们上课。
    做了10年“昆剧走进青年”的昆剧演员张军这几天正在准备他的政协提案《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他说,10年的普及工作,对昆剧团有很大的影响,但也有太多的遗憾,“要让传统戏曲有持续的发展和观众,根本上还是需要基础教育的力量,这是一两个院团无法解决的。” 
    记者手记
    普及传统是一门学问
    在“京剧进课堂”这一事件的背后,其实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处在缺失和迷茫状态的一次爆发。上海昆剧应该是目前所有剧种中普及传统戏曲成效最显著的,昆剧年轻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中老年观众,而这些成果,是上昆10年的苦心经营和精心设计换来的。戏曲是一门学问,戏曲普及更是一门学问,除了需要了解戏曲,更需要了解普及教育的人群。
    昆剧演员张军说,在他和很多年轻观众的接触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儿时对传统戏曲或者文化留下过深刻印象,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印象,很有可能在将来生根开花。尽管在“京剧进课堂”这个事件上,批评怀疑的意见不少。但我们依然希望,教育部门不要因噎废食,让“京剧进课堂”最终半途而废。因为,所有的争议背后,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殷切寄望。样板戏可以教,其他京剧名段也可以教,但是还有更多的戏曲剧种,更宽泛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去了解,去认同。所有这些,几乎是一个工程,它需要投入、也需要态度,更需要一个长远而有效的规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