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何谓标准化——以儒家为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春节之前,媒体沉浸于节日气氛,心无旁骛。中国孔子基金会却趁着这个时候,悄悄拉起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的大旗。据说孔基会的领导们拍脑袋想出“标准像”这招的缘故是目前的孔子像种种不一,“甚至还有神化和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词真意切,真是一片维护圣像尊严的拳拳之心。
对儒家文化本身来说,这种“标准化”举措并不鲜见。前贤大儒在儒家文化标准化方面也曾经做了不少工作。从西汉开始,独尊儒术成为学科规划的指导思想,“五经博士”逐一设立,儒学也就重新获得了“官学”的地位。通过“博士点”的申请与建立,汉的皇帝们筛选出儒家文化中对自己有益的部分,瓦解了不利的部分,建立了最初的儒家文化学术标准。
儒学思想的标准化让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陷入了窘境。为了起到“一道德”的作用,王安石借变法之机,将自己主持编撰的《三经新义》推广开来,并逐渐取代了各家前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成为了科举取士的“标准”,并对学术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南宋至元代,朱熹的学说取代了《三经新义》成为科举的新“课标”,并逐渐演化成八股的“标准文体”。中国儒家文化的标准化运动,至此达到第一个高峰。
儒家文化标准化运动的第二个高峰,恐怕非“孔子标准像”的征集莫数了。因为此前儒家文化的诸种标准化举措,都仅限于儒学文本。无论是勘订经文,还是控制思想阐释,都能直接作用于读书识字、有志科举的人。但对于大量底层民众却只能起到间接的教化效果。“孔子标准像”的设立显然是对这种“标准化文本”的突破。图像的传播效果远好于文字。它直观,富于现场感觉,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不能不说是当代儒家文化传承者对前辈儒家“标准化”活动的继承与发扬。
与标准化运动相对应的是,“非标准”的儒家文化被消灭掉。儒家文化中的某些部分,一度拥有“标准”的合法身份,并且也曾经在这个身份的掩护下传播甚广,号称显学。而它们一旦偏离了“标准”的轨道,显露出“非标”的苗头时,被消灭也就成了它们面对惟一结果了。“纬书”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东西。这些被认为与“经”意义相似的文本,记录了古代圣王的言行,与朝代更替的秘密。在光武中兴的年代里,它曾经获得了“内学”的称号,其地位较经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纬书被宣判为“非标准”的儒学后。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这种曾经显赫一时的学问几乎被完全禁毁。
“孔子标准像”诞生以后,包括吴道子版孔子像在内的历代孔子也会遭遇秦火吗?这个问题当然是多余的。孔基会此次“标准像”征集活动,志也并不在勘订大成至圣的微言大意,或者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自然也不会做出垄断儒学权威,消灭儒学异端的事。在新闻通稿中,那句得意洋洋的“将在今年6月份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推出”已经揭示了这一活动的意义所在。孔基会的大人们辗转反侧,所思所想的,恐怕只是厘定一张“圣像”,把“标准化”的孔子换成现金。这样一来,孔子像的“标准化”活动,倒真的算是得了“标准”的精髓了。因为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是热爱标准化的,因为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生产的优势,实现“量产”。通过建立“标准”,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可控的。每一个人和物,都成为“商品生产”这个巨大机器的一分子,恪尽职守,安全可靠。这样,持续的利润也就成为可能。
作者:徐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