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不要揪住标志城300亿的辫子不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一阶段,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成为大家争论和关注的焦点,在争论中反对者打着“300亿打造精神废墟”、“文化不能标志化”旗号,强烈质疑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其实,笔者以为,如果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尚在征集方案之时,给其刻意加上“300亿”的紧箍,把“建设”二字放在“300亿可以改善多少民生”这一逻辑上拷问,那就未免偏颇了。
“300亿”因何而生?笔者浏览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官方网站——所谓“300个亿”,网站上刊登的官方发言是:“是个别专家在几年前项目论证过程中的个人的初步估算,不足以成为投资立论的依据,更不代表主办方的意见。在中华文化标志城所有文书资料以及创意规划方案征集公告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个数字。”“目前提出投资概算为时尚早。我们现在的任务还仅仅是征集创意规划方案,征集对这项工程的构思,距离工程设计、投资估算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至于将来这个项目会投资多少、投资周期有多长等等这些问题,只有等到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之后才能够知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300亿”只是个别专家的初步估算,不代表任何官方态度。
诚然,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需要投资和融资建设,需要海内外华人共同贡献力量和智慧,但文化城建成什么样,具体规划如何,现在不能清晰可见,在这种前提下某些人拿着“300亿”大做文章,有着无限放大“300亿”负效应、揪住“300亿”辫子不放、偏盖全之嫌。一提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想到“300亿”,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在作祟。
笔者看到,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一文化盛举招来很多质疑:“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去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去发展基层的教育呢?”其实,国家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基层教育要发展,百姓民生要解决,这都需要钱。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为了实现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可视、可听、可感的物化状态的文化标志,去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譬如血液对于肉体,精神对于躯壳,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打造中华标志城,正是适应时代之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规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它不只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能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和传播。听到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后,海外华人和国外友人认为,“在中国建设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海外华人尤其是儒家学人盼望已久”、“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后,本世纪初最具民族号召力的文化工程”。
当然,发展教育,改善民生需要钱,是当下需求,但同样提炼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是潮流,是一边改善一边发展的关系,二者相为统一,不为矛盾。
还有否定建设者如此说,“可以造出一个标志,一座城池,但不能造出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标志化,只是一厢情愿”、“不是不要文化,不是文化不要标志,而是文化不靠标志”……持这些论断者,反对文化物质化。这些人认为杜甫李白千年传唱,没有物化,一样传颂至今。当然,笔者也不否认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依靠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可以穿越时空,传承百代。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更大范围的蕴藏于千年学府、寻常街巷、旧坊民居、园林胜迹和名阁古镇等丰富的物化形态中。伟大的屈原,我们也要靠端午节这一物化形态纪念。
我们更应当看到,“精神需要物化”,历史文化更多是通过物化的古迹和文物留存世间的。试问那些考古学家,如果没有文物的出土,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您指望什么去剖析历史,判断经纶。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修建教堂,传播宗教文化,这就是典型的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试想,没有教堂、没有庙宇,那么基督教和佛教在全球的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同样,文化标志城建设的目的正是集纳中华民族最全面的文化元素和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让世界更清晰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精神核心。
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彰显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的精神家园,她是厚重的,历史的,不是浮华的,应景的。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也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如今,这愿望甫一出炉,便遭遇牵强的“300亿”兜头冷水,实在令人不快。(卫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