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诗人该有第三只眼睛——访著名诗人雷抒雁(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读到“慈母手中线” ,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读到“床前明月光” ,就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样简单的诗句,却最容易打动我们,藏在心底的感情隔了一千年、两千年也能重新泛起,因为人性是永恒的、真挚的、本质的,这是现在的诗所缺乏的内涵。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对故土、对亲人的感情不会变。生活暗示给我们的,我们能否捕捉到?旧体诗的诗性、表达情感的方式值得新诗借鉴。外国诗有西方的语境、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照搬是虚假的。写教堂、写上帝的中国诗人如果没有基督教的情感,就不能像演戏一样把它们作为道具。正所谓写古不泥古,写洋不傍洋。 


    记者:您最喜欢的意象和诗中表达的最深忧虑是什么?


    雷抒雁:我使用自然意象比较多,如草和树。杨树叶在春天像小拳头一样慢慢伸出来,秋天又一片片飘落,自然而然想到人的生老病死;一棵树,冬天里把春天、夏天生长的都落尽,但冬天过后又能复苏,人却不能死而复生,诸如此类。人与自然容易沟通,我思考最多的是社会生活。一位西方诗人说,成功的秘密在于一只眼睛看自然,一只眼睛看社会,我觉得还有第三只眼睛,要看着自己的内心,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在一起。


    社会、自然给我的暗示在我内心产生反映,我会寻找一种适合表达的形象和意象。我写悼念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的诗《小草在歌唱》 ,难处在于选择“小草”这个形象。我想,真实见证她死去的是草。她在东北被枪杀,倒在一片草甸上,小草托着她、抚摸她的伤口、为她献上花朵。草作为真实的植物形象和她亲近。作为意象,草代表普通的人、普通的情感。还有一层含义在于“血沃中原肥劲草” ,她的血流进土壤,滋润着小草。上世纪80年代,我的《绿色的交响乐》写文化的荒漠上看不到绿色,提倡人们“植树造林”以改变社会; 《种子啊,醒醒》写在板结的土壤上,种子很难萌发,而种子代表新的思想。对生命和谐的呼唤、对良好社会生活的呼唤是我最想在诗中表达的内容。


    记者:诗是最难市场化的一种文体,怎么能让社会上更多人读到诗?


    雷抒雁:任何文学作品,必须要找到通向接受者的桥梁,不是强行发行。把书送出去,人们也未必会读。宗教经典能令人信服,主要在于它的语言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论语》没有复杂深奥的论述,唐诗绝句短小,表达力强,它们都流传甚广。另外,诗中关注谁,谁就易于接受。


    诗有“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指的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使人获得审美享受;“有用之用” ,举例来说,有的企业邀请诗人写诗,从美的角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也是诗在走近大众。诗不能自我孤立、自我封闭,以小众文学自居、自我限制。认为这不是诗、那不是诗,诗要写成这样、不能写成那样,这都会妨碍诗的发展传播。好比家长怕孩子孤独,就不能限制他和陌生人接触。诗也要走出暖棚,到生活中去,和大众接触。欣赏诗需要一定专业基础,但大众也有文化素养,诗人不要认为除了自己别人都不懂诗,那样诗就越来越没有生存的意义了。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中,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文化非常重视,具体到诗人、诗的创作,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雷抒雁:诗是文化的一部分,诗人在写诗的同时,要把诗推广到群众中去,多组织一些朗诵,给诗提供和群众接触的渠道。以前我们曾去工厂、农村朗诵诗歌,带着文化到群众中去,这值得继续提倡。


    现在的诗刚性不足。会写情歌的人很多,会写“战歌”和“国歌”的人不多。诗除了需要感性,还需要理性。理性美也是一种诗美。诗除了润物细无声,还要鼓舞人心,就好像我们唱国歌时,会感到热血沸腾。诗人不能太教条、太狭隘,过多以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来约束鲜活的生活和鲜活的创作,因为写诗不是为了流派和手法,而是为了生活、时代和心灵。即使不属于任何流派,能感动人的就是好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