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阎崇年打破常规讲故宫 称历史普及也要敬畏历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78岁的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以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解读《大故宫》 
  记者 尹春芳
  2004年,被誉为“百家讲坛第一坛好酒”的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用《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红。后来随着《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的播出,阎崇年在收获了知名度的同时也陷入了争议的漩涡。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近日,78岁高龄的阎崇年再战《百家讲坛》,在这块赋予他荣耀与争议的舞台,推出新作《大故宫》,讲述他对故宫独特解读。针对此,记者连线阎崇年,他就新作、再登《百家讲坛》以及学术研究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谈新作《大故宫》
  融合建筑空间和时间顺序,经纬兼顾
  记者:很多读者都熟悉故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还记得你第一次到故宫的情形吗?
  阎崇年:当时,我家的四代都在北京。我父亲拉着手带我到故宫,这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大”。《大故宫》的“大”字也是受这儿启发。
  记者:你怎么解读这个“大”字?
  阎崇年:用规模大、历史久、珍宝多、涵盖广、子午线等五个方面来表现故宫之大。在书中主要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比如面积上,紫禁城面积是72万平方米,里面的房屋建筑有九千多间,这个大是相对的。到现在为止,全世界所有国家,现存的皇宫,以咱们北京皇宫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最大。
  记者: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成为“故宫人”之后,仍感到故宫文化底蕴深不可测,故宫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对你而言,解读本身是否是一个挑战?
  阎崇年:很大的挑战,五年来,我收集近几亿字的材料,翻阅了非常多的内容,吸纳故宫学研究的新成果。不光是历史,还涉及到文物、书画、艺术、京剧、园林,并进行了筛选出对大家有激励作用又重要的信息。
  记者:与你之前的作品相比,《大故宫》最大的突破在哪里?
  阎崇年:讲述历史本身常见的方式是时间顺序,这次我打破常规思维。其一,以建筑空间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是多元立体的结构。之前的作品,比如《正说清朝十二帝》按历史时间讲述清朝十二个皇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虽然有点复杂,但基本还是时间顺序;《康熙大帝》是以康熙的生命轨迹为序。其二,我过去主要看文献材料,这次是把文献材料和实际的考察材料结合起来;其三,根据我出国对外国建筑的观察,形成一种东西文化比较的角度,也包含在其中。
  记者:据我所知,你平时基本不上网,收集资料的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阎崇年:这次是站在一个大领域、大历史的角度解读故宫。不同的是,这次我实地勘察《大故宫》中所讲的地方。北京故宫有条中轴线叫子午线,先有中轴线才修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16华里,我们曾从永定门一直走到北头,体会这条线。
  记者:还记得去过故宫多少次吗?
  阎崇年:数不清了。有时是分片考察,讲哪块就去考察哪块。多次去,反复去,希望比较全面反映故宫全貌。
  记者:用多元立体的视角解读故宫,你的落脚点在哪里?
  阎崇年:只有伟大的中华,伟大的历史,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智慧,才会有伟大的北京故宫。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每个人都要对故宫有守护之责,学习之心,关爱之意。
  谈《百家讲坛》
  “重登《百家讲坛》很忐忑”
  记者:你的学术与电视实现联姻,让历史走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普及和通俗,你是如何看学术通俗化?
  阎崇年:我一直强调要“敬畏历史”。学术研究要这样,历史的普及也要这样。通俗不等于不真实。解读历史给观众和读者,第一求真,第二求是。历史现象多是复杂的,去伪存真,才能逐渐掌握历史事先的规律。
  记者:时隔五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心情有什么变化?
  阎崇年:现在我的心情可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到用时方恨少。站在台上,心中很忐忑。
  记者:为什么会忐忑?
  阎崇年:历史是要小心谨慎的,尤其是《大故宫》还牵涉到历史、建筑、美学等等方面,我并不是这些方面的专家,仍怕有不准确。历史里很多怪癖的专用字,一般的文化程度听着音近,字不清,很容易有错字,有时只查找一遍,不易发现。我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
  记者:之前你的作品被很多观众挑刺,是否也有这方面的顾虑?
  阎崇年:讲的时候是不能看稿子念的,我的记忆力与二三十年相比,还是差一些。你的数字还得记准确了,观众和听众很多人非常有研究的,错了,马上提出来。
  记者:历史讲起来难免生涩,你通过何种方式让观众更易于接受?
  阎崇年: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作品讲《大故宫》,讲到午门凤翔,我选择透过与午门凤翔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讲。这些人物的生命精神先感动了我,我再把这种感动传递给观众。
  谈研究
  一辈子研究明清史
  记者: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开创“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的心灵历史学派理论,这种视角你能接受吗?
  阎崇年:我看历史不看观点。他讲的基本符合历史。他这么年轻很难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观点也在变化,所以我重点看历史事实。应该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复述。再者小说属于艺术的门类,有助于更多的人来了解历史。
  记者:你之前的《康熙大帝》颇具励志效果,不少年轻人从康熙身上学会到很多东西。当下很多年轻人希望从历史人物中得到正能量。
  阎崇年:青年人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聪明和智慧,并化为己用。我自己也从康熙身上受益。比如说学习,康熙每天4点就起床了,念完书还要上朝,数十年如一日。读两本书并不难,手不释卷比较难。在《康熙大帝》中我说过一句话,他之所以伟大因为有伟大的思想,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学习能力。
  记者:除了明清史,你还想研究哪一个朝代?
  阎崇年:明清历史的范围我这辈子时间也不够,我今年都78了,我再有78年也不能看到明清史的十分之一,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研究。
  记者:现在微博正在盛行,很多名家都喜欢通过微博与读者和观众沟通,你考虑过开微博吗?
  阎崇年:我自己没有开微博,也不上网。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不要说明清史,就是一个乾隆朝的历史,一个人的一生都看不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