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以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儒家就有“以文教治天下”的说法。构建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和谐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谐文化的蓬勃发展也必将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   坚持服务中心 巩固文化地位   宣传文化阵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依托和基础,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建设和谐文化,要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巩固发展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注重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要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注重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注重重大活动、重要内容、重点工程宣传报道的整体策划和整体效果。不断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改进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宣传报道,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热点和实施舆论监督。积极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尽快熟悉信息传播的新技术、新业务,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丰富宣传内容,拓展服务功能,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坚持统筹协调 形成科学文化结构   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统筹文化发展,切实改变文化自身各门类、各要素的结构性失衡,缩小文化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发展有序的文化发展运行体系。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重视城市文化繁荣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同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在更加重视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积极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加大引导与培育力度,发展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特别是抓特色产业培育,加快发展优势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体娱乐业、图书音像业和工艺美术品制造经营业,吸引社会各方资本、资源,有序扩大规模;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形象等资源,加强与其他行业、其他经济产品的联姻结合,拓展文化资源实现价值的范围和领域,着力打造文化体育用品生产、工艺美术品制造、文化旅游商品制作、传统戏曲服饰和道具生产的优势产品,培育和催生一批能辐射全国的文化特色名牌。   坚持科学创新 营造有序文化氛围   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多生产和提供题材高雅、形式多样、内容新鲜、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着眼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创新,努力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培植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抓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城乡设施网络。要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保障。要积极完善区、镇、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重点抓好镇文化广场、千村书库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文化站达标升级工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在城市要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批集娱乐、学习、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   抓文化精品生产,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继续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抓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加强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抓群众文化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在抓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的同时,着力打造城市广场文化,着力抓好“文化下乡”活动。   坚持重心下移 培育活力文化群体   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重心下移,突出“两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吸引各类人才和队伍投身文化建设,参与文化活动,形成不同文化群体、不同艺术流派和谐共处、竞争提高的社会环境。   抓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打实文化人才基础。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和大中型企业、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广泛培养和建立各类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   抓文化名家培育,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和引进等形式,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和知名专家。建立开放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队伍和文化经营人才。     作者: 吴瑞群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