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社会文明需要"厚养薄葬":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社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清明时节,一些人花费大量钱财购买祭品、大办葬礼等“厚葬厚祭”现象并不鲜见。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弘扬“厚养薄葬”之风应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丧葬祭祀时少花费,杜绝攀比心理。

    清明节期间,在济南一处祭扫场所,记者看到,有一家人买了30多捆黄纸、七八个花圈,还有“金山银山”“别墅”“电视”“空调”“轿车”,满满一大堆。这一烧,几百块钱就没有了。

    济南市民张先生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参加了叔叔的葬礼。他告诉记者,光酒席就办了200多桌,礼金收了近10万元。但村里人说,老人生前几个孩子可不这么孝顺,都不愿赡养。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有些地方农村丧葬的攀比性消费比较突出。有的一个葬礼就能花掉一个农户半年的收入,这里面除了必需的费用外,还要加上唱戏和放电影、摆筵席等,办丧事还要收取村民送的礼金,“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让很多农民不堪承受。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指出,当前的“厚葬厚祭”之风缘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解,认为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孔子在论述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老人生前、死后都可以体现孝心。但这并不表明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

    济南市民李桂芝今年82岁。儿女们在清明节前想给老人买块墓地让她放心,但是李桂芝不主张厚葬:“孩子们在我生前孝顺比啥都好,自己能老有所养、身心健康,这比死后讲排场更实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山东农村一些地方,开始把丧葬从简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桓台县荆家镇前孙村是一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村党支部书记孙树强介绍说,以前,村里遇到红白事一摆就是几十桌,排场上去了,可兜里的钱也掏光了,很多村民有苦难言。如今在前孙村已经形成了“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风气,“现在村民们操办一场白事可以节约几千元。”

    王忠武认为,应该树立科学的祭祀观,做到理性消费。现在,不少人已采用了新的文明形式,如鲜花祭祀、网上祭祖、植树祭祀、家庭祭祀等祭祖仪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诵读祭文等健康的方式来寄托哀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