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守护文化的大动脉 海外华人要会说中国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主题为“激情奥运,快乐汉语”的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泰国分赛四月六日在曼谷举行,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十八所高校的四百多名师生以及中国驻泰国使馆与泰国教育部官员观看了此次比赛。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诗纳卡琳威络大学中文系学生杨宝君说,中国申办奥运成功后,海外华侨华人欣喜万分,泰国的侨界为此举办了各种庆祝活动。身为泰国华侨后裔的她,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与光荣。  顾时宏摄 

    语言是文化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内容,海外华人要留住文化根,汉语传承是最重要的。会说中国话、认识方块字是让下一代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 

    很多海外华人多年来不断通过延请中文家教、进入中文学校、送子女回国等各种途径让下一代说汉语、认汉字和写汉字。但是对于生长于海外,整天被西方文化和西方语言包围的小孩子们,要他们心甘情愿地在别的同学或朋友娱乐休息的时候来学习汉语,是华人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一方“逼迫”,一方“受罪”,家长累,孩子烦,其结果就是半途而废。在我所知的华人中间,送孩子去中文学校的不少,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 

    我从1992年起在美国从事中文教育至今,积累了些许经验,不少家长和朋友向我讨教如何能让孩子坚持学习中文的窍门。现在我把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写出来,参加“如何留住文化之根”的讨论。 

    “从娃娃抓起”事半功倍 

    不少华人家长因为是第一代移民英语不太好,因此对子女的早期语言教育,往往是偏重或完全投入英语,忽略甚至排除使用汉语。从孩子学说话开始,家长就鼓励孩子说英语看英语,一切英语化,唯恐孩子将来英语不好不能融入美国社会。孩子上小学或中学后,被家长送去学中文。那时,他们不仅抵触而且觉得汉语非常难。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其实,这些父母的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从科学角度讲,儿童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要大大超过成年人。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同时说两到三种语言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曾对几个5岁至9岁的双语和多语的儿童进行过观察,结果发现这些生活在多语种家庭的孩子就像一架语言转换器,能够神奇地在前一分钟对爸爸说德语,后一分钟对着妈妈讲法语(或者其他语言),和大家在一起时又开始说英语。 

    有一个小男孩叫史蒂文,他的父母都来自犹太家庭,从会讲话起他就能流利地用希伯来语和英语与别人交流。史蒂文出生后,爸爸妈妈给他找了一个中国阿姨,这个阿姨的英语不好,所以她在孩子家长的鼓励下同史蒂文用中国普通话进行交流。当我第一次见到史蒂文,那个长着一头栗色头发、小脸上长着一双美丽的蓝眼睛的小男孩,对我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时,我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还有就是我的女儿。她出生在美国,英语环境是自然而成的,女儿的英语不用担心。我们把她的第一语言设置为汉语。大环境不能提供她学习汉语的机会,我们的小家就是她的中文世界。说普通话,读中文儿歌,刚刚会涂鸦,就开始写汉字。早期的汉语环境使她拥有了标准的汉语发音和很好的汉语语感。这使她长大后的中文学习变得自然而简单。同时这个优势还反馈到她的英语学习中。从幼儿园起,女儿的英文水平就是班里较好的。老师夸奖她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词汇量大,语感好。想一想,我们从来没有刻意让她练英语。对一个儿童来说,“捡起”一门外语简直是易如反掌。从那时起,我的女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语儿童。 

    汉语学习开始得越早越有利,家长可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好汉语和英语一点也不矛盾,还能互助互利取得双赢。 

    以用促学,激发动力 

    枯燥、呆板和脱离实际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孩子学汉语要持久,施教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脱离实际的做法是,不少家长一说学汉语就拿出一本国内的小学汉语课本,这对在海外生长的华裔儿童是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海外儿童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来设置,否则教不对口、学不能用,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儿歌、音乐、游戏以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使孩子们轻松入门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 

    我的学生曾用儿歌配合肢体动作记住了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的词汇。第一学年时,我让他们练习描述自己的家庭、学校,以及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动物、颜色、最喜欢的食物等等。到第二年时,他们开始练习用中文播报每日的天气情况,用录像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学校的小剧场给同学和家长们表演儿童剧,甚至到中餐馆吃饭时用中文点菜,在中国商店问价买东西,编写中文相册和中文食谱等等。应用和情景式的教学内容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又能学以致用,他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练习和运用。因为实用,所以觉得有兴趣。这样一来,学习汉语就有了动力,也就能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 

    看中文报纸、中文节目和国内亲友通E-mail也是非常实用和有意思的活动。我的女儿一次在MSN上遇到一位国内想和她爸爸聊天的朋友,因为爸爸不在身边,她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边读中文边用中文回复,这次经验不仅让我们感到惊喜,她自己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现在女儿常常和国内的亲友通信,对提高她的中文水平受益匪浅。 

    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失去交流效果的学习只会给孩子们带来不解和压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和“学了有什么用”的疑惑,学习就容易坚持下去。 

    “文化差异”不容忽视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我曾让她和朋友的儿子一起学习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故事一念完,朋友的儿子看着课本上的画冲口就说,“这么好的缸砸了太可惜了,这种缸一定很贵。”女儿则乖巧地说:“他应该打911(美国的火警和急救号码),这样救了他的朋友也保住了缸。”孩子们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无言以对。我后来对先生及朋友提及此事,说我们小时候怎么完全没有这样思考过同样的故事。 

    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还有思维方法的差异。而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得到非常特别的回应。有孩子说:“为什么要让梨,超市里不是有的是梨吗?买就好了,还不会伤了兄弟感情。”又有小孩说:“他们的家长不公平,为什么要拿一大一小的梨给孩子分?”更有一个小家伙直接批评孔融太傻,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美式教育中,遇到危险不要自以为是而要马上求救于911的专业人员是每个孩子从几岁起就被灌输的思想。公平竞争,自信自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针。 

    孩子们对以上两个故事的反应恰恰说明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与关联。不要把汉语学习仅局限于对语言本身和中国文化的学习,还要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加以研究,创造一个适合海外儿童的汉语学习环境。 

    这样的经验让我在以后选材和教课时都会考虑孩子们的生长背景以及美国的文化教育对比中国的文化特点,做足功课才上讲台,避免了因选材不合适使学生们感觉内容不可理解,从而失去了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教材中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如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孙悟空的挑战精神、鲁班的智慧和创造力、中美节日的比较等等,都是学生们喜爱的题材。 

    华人家庭对孩子们来说是学习汉语的一片沃土,在这片沃土里,有两种语言的交流与比较,有不同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为下一代的汉语学习提供一个非常难得的、养料充沛的生长环境。 (作者现为西雅图常青天才儿童学校中文教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