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无所不祭的公祭文化 难道"复制"真可以传承文化?(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复建”“迷途”的“苦旅” 

    文化需要文物的承载,精神需要物质的寄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清明、端午、中秋今年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百姓情感诉求的尊重。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与官方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共识。 

    然而,即便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当前这股铺张浪费、跟风攀比式的造城、公祭之风仍让网友感到忧虑。 

    “如果说铺张式的造城建园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拷贝,那么运动式的公祭人神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克隆’。这种批量文化复制绝非真正意义上继承与复兴,这轮浪费公共财政的狂潮一旦退去,也许只剩一地垃圾。而文化,将坐在角落里哭泣”。华声网友“东方朔”的论述,得到众网友的响应。 

    谁也没有想到,陕西黄帝陵轩辕殿广场的清明祭祀大典完毕后,公祭鲜花竟遭千人哄抢。1小时前,公祭花篮五彩芬芳、花叶流香,但仅仅1个小时以后,这些花篮空荡破败、无一幸存,只留下地上些许破损枝叶。网友“万俟成”无可奈何感叹,有形的只是黄帝陵,缺失的却是文化积淀。 

    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名誉文化工程活动,一个无法掩饰的目的是地方经济利益。“公祭先贤名人、修建人造景观,操作得当,可能会有利于旅游、招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但目前这股运动式的名誉文化工程、活动,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网友“加菲猫”发出如此诘问。据调查,中国目前约有2500个主题公园,投资1500亿元,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左右盈利。文化的传承,在市场经济的喧闹声中,迷路了。 

    有专家认为,现阶段“风起云涌”的公祭活动,已经明显过多过滥,很多都是表面工程,而对需要悉心沉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也许可为我们提供经验。在台湾,“读经热”盛行多时,学童读文言经书成为新的教育趋势;韩国积极推行“文化立国”政策,韩剧在汉字文化圈里激起阵阵狂澜;在新加坡等许多东南亚国家,儒学甚至成为一种宗教。 

    文化,是一种标识,她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最本质特征;文化,是一种力量,她为人类的心灵补充飞翔的能量。 

    然而,造城、公祭式的“克隆”文化却没有这种力量,更无法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标识。泱泱中华,文化传承决非线性思维所能完成的,而应是多维度思索的交汇。正因如此,摒弃复制,走进心灵,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之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