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圆明园该如何重生(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圆明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刻着沉重和悲怆。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圆明园的现实价值不在于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在于它对今人的警示意义:圆明园废墟是西方列强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深痛的伤疤,圆明园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残”和“败”。 ——废墟派
重建或部分重建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且目前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重建派
走在空旷的圆明园,即便是游人也是行色匆匆的,没有那种闲庭漫步的惬意,直到面对标志性的废墟时,人们才会停下脚步,凝视,面无表情地凝视。这一刻,屈辱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这不是矫情,不需要用什么大道理去诠释,只是简单的人性,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这种屈辱感只一次就足以刻骨铭心,但是历史并不因道德优势而青睐复仇者。
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快乐地跑来跑去,凝视历史的成人们对此大多报以宽容的一瞥,毕竟沉重的情感负担已经压在国人心头150年。望着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今日圆明园又将留给他们怎样的记忆呢?而若干年后,国人一提起圆明园,脑海中是否还只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荒野中突兀的残垣断壁,飞掠而过的燕雀尖叫着唤起苍凉……
130个修复品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
为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花了半年之久修复的130件文物第一次展出。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的孙晨露介绍,今年3月下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出土文物修复工作,原料是3万多块残破的瓷片,它们来自历年遗址整修和考古勘探。在3万块碎瓷片中,配对重塑出一件件没有原型参照的文物。“就像一个庞大杂乱的拼图游戏。”来自各大高校文博系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 目前, 3万多块瓷器残片只完成了7000余块的修复,重塑了130余件瓷器文物,剩余瓷片还将继续进行修复还原。孙晨露表示,今后争取让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变成一个常态。
今年7月14日举行的“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上,针对文物修复工艺的选择,专家间产生了一些争论。有的专家表示,使用金漆修复不适合我国文物的实际情况,造价过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物原真的照片和图纸,就不能靠想象或推测对残缺处的图案进行修补和重绘。最后,与会的文物鉴定专家们对中国传统的石膏配补方法投了赞成票。
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自然不能单纯地用是非对错来轻易去评判。在这次的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上,每件文物都衍生了许多的问题。大多数圆明园研究专家在问:应该由谁来确定圆明园的文物?需要提供哪些依据证明是圆明园文物? 修复这些文物与修复建筑是什么关系?修复的标准是什么?修复人员则在考虑,到底应该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才最妥当?媒体瞄准的则是文物修复的意义和修复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而老百姓们更关心的是修复需要花多少纳税人的钱?展览的钱又怎么使用?以及到底能修复多少?
对于这次修复,慎之又慎的专家们给出的意见是:应根据圆明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此次亮相的大多数瓷片都是残缺不全的,在修复瓷片的表面很容易就能看到一道道白色的石膏线。“用白石膏来衔接,在瓷片上留下独白,看上去很有沧桑感。”孙晨露说,“圆明园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写照,所以不能按常规的修复手法来做。精美的文物和白色的石膏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能感觉到其中的历史痕迹。 ”
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修复也是一种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错位的文物流散国内外的文物怎样收回
在这次“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还展出了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是不同时期从北京地区回归到圆明园的。石鱼、石桌、石狮子、龙头石构件、石屏风……这一批极具艺术精华的圆明园文物以“回归”的身份展示更显得其意义非同一般。圆明园学会的专家们认为,特定的文物只有在本来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专家介绍,2008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圆明园专题讲座上,会长张文彬特别提到了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的情况,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10件的著名标志性文物,如华表等,都来自于圆明园。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则提出反问: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及的圆明园文物今后怎么办?张文彬提议将这些具体问题交由国家文物局,听取专家和各界意见,研究上报有关部门决定,这是大事,很严肃的事情,不可轻举妄动。
在北京大学门口有一对原本属于圆明园的华表,不过说是一对比较牵强,因为一根粗一根细,而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门口同样也有一对一根粗一根细的华表,原因就是当时安佑宫的两对华表有三根搬到了燕京大学,就是现在的北大,剩下的一根则闲置到天安门前。后来国图的古籍馆建好后就又将燕京大学内的华表挖来了一根,大概当时各方面都没有留意,也就拿错了,将错就错摆了很多年。
据说,现存可查圆明园的石雕类构件散落在北京城的不计其数,特别是在北大、清华、颐和园、达园、国图等地。据史料记载,时任北洋军政府巡阅使的曹锟为了给在保定的自家宅子建假山,于1921年从圆明园运走数十车假山石,这个假山现在成了保定市动物园中的猴山。专家们很无奈,北大、清华、故宫、国图哪个不是省部级单位,一个处级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也只有说服住在四合院的平民赵玉兰,收回了一对石鱼。
圆明园流散在国内的文物尚且难以妥善回归,遑论国外的了。对于国内圆明园回收文物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去做,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交到遗址公园,由管理处接收和看管好就是了。 2006年,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组织20多位著名专家发出“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倡议,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中,强调征集范围应以国内为主,征集方式应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方式,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尽量不要采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之类的措辞,避免给征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说,这个批复非常谨慎,生怕触动一些单位的利益。
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文化、法律、外交、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如何加快学术研究,提供学术和法律支持,倒是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研究的,给万众期盼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一个交代,是当务之急。分期分批,如果先把国内问题解决了,让存留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和个人看到我们回归文物的决心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