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人为拔高抗震英雄会让“信任”二字受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晚上,看某电视台的一台赈灾义演晚会,在介绍到网上被称为“最美警察妈妈”的江油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晓娟义务为北川震灾婴儿哺乳的事迹时,男主持人用诗朗诵的煽情语调说:“她把自己6个月大的儿子丢在一边不管……”全场掌声雷动,我心中却闪过一丝隐忧:会不会又搞出个“刘吉桂”啊?因为我记得在最初的新闻报道里,说的可是蒋晓娟把儿子托付给了乡下的亲戚照看,救灾情势紧张,她职责所在,不能离岗。何尝有把自己儿子“丢在一边不管”这样不近人情的举动?

记得今年的雪灾中,农民刘吉桂救助了44名旅途中受困的乘客,刘吉桂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没收钱”这话,但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却从最初基本如实的报道一步步人为拔高,最后说成了“刘吉桂没有收一分钱,无偿帮助了44名乘客”云云。直到愚人节期间,央视的那个《对话》节目莫名其妙地炒作什么“感恩话题”,才导致了真相的大白。结果,一个原本纯粹的人性善美故事,却最终搞得当事各方多少都有了几分尴尬。

同样的,蒋晓娟义务为北川震灾婴儿哺乳,行为本身已经很高尚,很感人了,我们的媒体又何必再要画蛇添足,人为地将之无限拔高呢?这种强行塑造的无情之高尚,不但对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不公平,也使得一个原本真实感人的故事,被染上了一点假货色彩。

这种常常一不小心就演变为造假的善意之无限拔高,在国内屡屡出现当然有其原因。评论家张天蔚先生曾经谈到,在中国的媒体从业人员中有这样一种认识误区:新闻必须真实,宣传却可以作假。这种对新闻与宣传的“两分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伦理。这使得媒体在做此类拔高性报道时,基本上毫无心理障碍。而且事后即便出现了问题,也几乎都不会有人追究责任。我们或者可以看到纸包子一类假新闻的报道者付出代价,但何曾看到过“刘吉桂事件”一类的报道者被惩罚?而中国人是讲感恩的,相关事件中的受惠者对于此类拔高报道,往往都会选择沉默,如“刘吉桂事件”中的那44名旅客,如果不是被央视谴责“不懂感恩”,是不会开口说出真相的。

然而,这种拔高报道其实隐含着很高的风险。一方面,一旦有报道被曝出有造假行为,很容易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汤,让民众对所有的宣传性报道都产生狐疑心理。另一方面,这种拔高报道所制造的那种不近人情的细节,本身往往已经让人觉得不对劲了。

这两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往往会让民众对媒体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对媒体的不信任最后会连带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像最近发生的救灾帐篷被挪用事件,绵竹共青团市委书记范晓华,只因与传言中的范小华名字有点相像,就被骂了个臭死。而真相大白后,还是有很多网友固执地认为就是范晓华挪用了帐篷并恶意伤人。这里的不信任感,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就来源于平素这种“刘吉桂”式报道方式所造成的孽因。

我真的希望,在灾后对抗震英雄的新闻报道中,千万不要再出现“刘吉桂”了。真实才会产生信任,信任才会让社会充满力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