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继承儒家思想精华 构建和谐社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为期两天的第三届国际儒学论坛于12月3日下午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      共有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160位代表参会,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儒学及其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儒家思想与东亚社会、儒家思想与文明对话五个方面进行演讲和探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开幕式上说,在跨文化交流交流背景下,“儒家能救世界”的看法,并不恰当,其作为一种儒家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一样不值得提倡,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要注意语境。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培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传播到海外,影响了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向。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对繁荣人类文明、实现多种文化间的友好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共同心声:儒家思想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追求和谐、和睦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罗安宪说,这次会议上,讲“和”的多,讲“同”的多。这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和顺、和睦的普遍追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对一切事物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景林分析了儒学“和”、“太和”观念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色,认为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一方面需要认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关爱和尊重大自然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二者之间是统一的。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黄明同认为,儒家大同理想和谐社会,其核心是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权益均等。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仁者爱人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准则,忠恕之道是社会和谐的具体途径。韩国翰林大学李东俊认为,儒家人道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生命尊严性的透彻认识以及尊重人格的精神。讲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与冲突,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是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玉林认为,儒家的和谐是以精神为基础的,强调的是秩序而非活力,至于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都是现代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并非是儒家的和谐思想,而是现代的和谐观念。正义与规则,应该是现代社会各项理论建设中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儒家中的“正心”,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 “正心”本身就蕴含有正义与规则的内涵。      特别关注:“儒学”还是“儒教”      此次会议上,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仍是争论焦点,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沂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教,二是官学。牟钟鉴先生所说的“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即“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的正宗信仰,实为中国古代的国教。汉武帝时,儒学被确立为官学。此后,官学与国教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以现代的观念看,国教当然属于宗教,而官学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渊源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人文主义和宗教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支持、补充,相互影响、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宗教可以称为“人文主义宗教”,这种人文主义也可称为“宗教人文主义”。所以,儒学是带有宗教性的人文主义,而不是宗教。在这个意义上,郭沂不赞成“儒教”这个提法。但是,如果出于某种需要,一定要提出“儒教”这个概念,他认为“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这种儒教和儒学仍然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认为,与其他制度化的宗教相比,儒教是一种精神性宗教,给人提供一种精神的安身立命的家园,使众生获得一种道德精神的慰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认为,儒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当今文化建设中,儒家文化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传统儒学的一般特性,人民出版社的金春峰先生认为,儒学能在每一历史时代吸收与自己不同的甚至异质的对立的思想于自身, 以适应新的情况而对自己作出新的诠释,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生命活力的秘诀。青岛大学教授王成儒则认为, 儒家集中探讨的“中”与“正”与“时义”, “中”即“正理”、“庸”即“定理”,则探讨的是人们道德践履所要寻觅的正道、定式。      重点解决:儒学将走向何处      儒学的现代性问题,是这次论坛主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使儒学适应现代生活、以及儒学如何持续发展。南开大学教授李翔海认为,在走出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继续在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维持“中心”与“边沿”的关系框架,而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精神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郭沂认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即第三个儒学范式建构的使命和方向应该是:以儒学的基本精神为本位,回归先秦原典,整合程朱、陆王、张(载)王(船山)三派,贯通儒、释、道三教,容纳东西方文明,建构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说,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为未来世界开出大同盛世。他还指出,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应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国家意识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是民族意识形态,即经过改造的儒学。一方面,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意识形态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前者是治国方针,后者为民族灵魂。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辅相成。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提出 “存有三态论”,即“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存有的执定”,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资源作出了新的解释。仁学的现代开展不能忽视仁的生成背景和古代的仁学实践,即孔孟在“天”的意义下的仁学建构,汉儒在“天意”论、理学家在“天理”论体系下的仁学阐释。当代仁学的开展,仍有待于儒家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志明认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既有时代性的一面,也有民族性的一面。因而既要清除历史灰尘,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作出新的诠释,从而促使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形成。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桂钿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分两个方面,国内,儒学强调防止贫富两极分化,是稳定社会的基础。国际上,用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认为,孔子的智慧和中国文化在国际族际关系之道上的精义便是“天下一家”与“和而不同”,前者以仁为体,后者以和为用,颇能对治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余治平认为,儒家治身与修身的哲学既能够对暴发于当今世界的种种现代病发挥疗效,又可以帮助克服无政府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弊端。     作者:崔雪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