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冠(笄)之礼、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武汉市500多名18至20岁的学生于东湖之滨,在编钟鼓乐声中,着汉服,行冠(笄)之礼,举行了隆重而神圣的成人仪式(见图)。目睹这些男女学生在峨冠博带的装饰下,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顿时增添了几分庄重与成熟,我不由感慨万千。
    由此想到我国古代的成人礼---冠(笄)之礼。对于当今大多数的中国人,成人礼可能已经只是一种模糊的记忆,尽管他们中也有一些人曾经有过在广场上国旗下宣誓的经历。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周代。据经书记载,按周制,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仪礼.士冠礼》云:“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其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幼稚,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可见中国古代冠(笄)礼之繁杂与隆重。
    惟其如此,方显其作用之重大。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晚辈、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其实,冠(笄)之礼对于受礼者既是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开始,也是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与自我完善的开始。因此,在历史上,它对于社会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对于人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然而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承载民族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被我们丢失,以至有人说还能被我们称为传统的恐怕已只剩筷子和汉字了 。比如“仪礼”,“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又传承了多少呢?我们甚至连日、韩都不如。看看人家日、韩的成人礼吧,应该说是源于中国或者至少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将其融合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不但没有衰落与淡忘,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再如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过了几千年,但除了划龙舟,吃粽子,我们还能拿得出什么呢?而韩国人将其引进后,经过不断完善与充实,变成了自己的节日,甚至申报成为了世界传统文化遗产。如果九泉之下的屈原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让我们惭愧吧!
    所幸武汉东湖之滨传统的冠(笄)之礼,给我们这个庸俗文化日趋泛滥的当今社会,带来了一股雅正的新风。
    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礼乐文化强调的是秩序与和谐,冠(笄)之礼体现的是个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规范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传统礼仪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合理内核;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传统礼仪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们之间不是互不关联,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笄)之礼,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传统礼仪为丰富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让传统的积极的价值观激励当代青年为振兴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拼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