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春秋故事如何飘洋过海 赵氏孤儿海外传播之路(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英国的改编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也对之产生了兴趣。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几经修改,最后终于完成了加进许多人修改意见的《中国孤儿》的改编本,于1759年4月在伦敦德如瑞兰剧院上演,并取得成功。墨菲的《中国孤儿》改编本同样使原作大为变样。他认为,中国的《赵氏孤儿》题材是好的,可惜作者对救孤一节没有处理好,他觉得,牺牲一个婴孩来拯救另一个婴孩,远不如牺牲一个青年来救另一个青年,因为这样更可以表达为父母者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赵氏孤儿》还被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哈切特改编成 《中国孤儿》,改编后风格大变。首先,剧中人物都被换成了一些古怪的名字,卷首还特意加了一张剧中人物表;其次,剧情也有所改变:元剧《赵氏孤儿》的情节是从“文武不和”谈起的,而且是武臣陷害文臣,而哈切特的《中国孤儿》则将它改成了“首相”陷害将军。这已是非常明显地影射18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首相瓦尔帕尔——他当初曾弄权嫉才,陷害有功的元帅和将军。另外,改编的剧本还加了一个情节,在哈切特看来,既然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代替孤儿,就须先和自己的太太商量商量才是,所以就加了一个医生与太太商量的场面。他还在剧本里插上了歌曲,说是仿照中国的格式,但实际上与中国的说唱相去甚远。
在德国的传播
1774年,在德国出现了由一位匿名者改编的 《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改编本不是采取传统的五幕剧形式,而是由六步抑扬格诗句组成,意在展现古老中国的特点和习俗。1781年,德国大文豪哥德也根据《赵氏孤儿》和《今古奇观》中的小说情节改编成一个全新的剧本,取名为 《埃尔彭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本改编剧最后没有完成。文化的深情
《赵氏孤儿》一剧迄今在欧洲已有7种主要译本和5种改本。18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先后出现的《赵氏孤儿》的5种改编本都是以马若瑟的译本为主要参考的。马若瑟的译本收入杜哈德编著的 《中国通志》一书,1735年在巴黎出版,1755年,又由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通志》有英文转译本、德文转译本、俄文转译本。1762年,英国汉学家托马斯·帕西又翻译了 《赵氏孤儿》新的英译本,收入其编著的《中国诗文杂著》一书。1834年,巴黎出版了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翻译的新的法译本《赵氏孤儿》,此译本在欧洲颇负盛名,被中外学者推崇为第一流译作。20世纪以来,《赵氏孤儿》在欧洲的编演热潮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这个剧本的新译本以及评论著作仍不断出版。1973年,伦敦出版了艾伦翻译的《赵氏孤儿:五幕戏剧》。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在西方的长盛不衰。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伏尔泰的改编本《中国孤儿》由孟华博士译为中文,在天津舞台上与京剧《赵氏孤儿》同台演出,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桩盛事。2001年,李岚清访问法国时赠送的《赵氏孤儿》礼品书打动了当时的法国总统、“中国通”希拉克。新世纪,越剧、豫剧版的“赵氏孤儿”都曾在法国、芬兰、意大利亮相,吸引了欧洲无数观众前往观看。
一部《赵氏孤儿》,一个惊世传奇,演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不了情。(李晓勤)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