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也说复古:中国百姓为何不愿和历史较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梦里回到唐朝!”当年唐朝乐队主唱这一嗓子,不知吼出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愿。与此情怀相类似的是艺术、思想等领域的“复古”。
复古不代表复制者可以超越历史局限。在诸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传统艺术门类下,意图复古者常有山穷水尽之苦,极少柳暗花明之喜。要想凤凰涅槃,在一定基础上“胡来”,就不能不济之以想象。而想象或多或少总会造成扭曲,走向复古的反面。想象不可缺少,可想象又无济于事——这是这类审美活动天然包含的矛盾。
悖论的结果:艺术史上的复古运动本意是希望复原古代,但复了半天,大多只是面上仿古,内里变古,还有一些是借尸还魂,自出新意。
只要试图整体复原,诸如拍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我们马上就会捉襟见肘。大到城池车马,小到衣帽佩饰,都不得不求助于想象。普通人对历史想象得更多,学者若讥之以有悖历史常识,那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在这个问题上,北大中文系的李零说得好:“与其追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复原古代,倒不如追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想象。”
对待过去,历史学家苛刻,考古学家更苛刻。和复古传统对历史细节的刻意强调不同,普通人往往漫不经心、大而化之,甚至抱着玩笑戏谑的态度。对此,学者不必跳脚着急。因为哪怕是通俗艺术,哪怕是戏说笑谈,它们对历史的理解,也有合理的方面,雅俗对立,各有各的唱词。
中国的通俗文艺特爱讲历史,代表是戏曲。台上摆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唱念做打,都程式化了。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似乎没有时空概念。它和文人艺术大异其趣,另有自己的审美规矩。不管你是贵有天下如慈禧,还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只要是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没有谁在这儿跟历史较真。
京剧淡化背景,最大的合理性是建立在“老百姓没有历史”上。黎民黔首,子子孙孙,生死相继,有如草木荣枯。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越是得势的权贵,越遭人白眼;越是失败的英雄,越引起同情。历史学家知道的种种细节,老百姓看不到,也不想看,你抠得再细,人们还是熟视无睹。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不等于历史真实。
顺便提一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过去讲蝴蝶、讲黑洞,收视率垫底,而转身变成电视书场后却一下子红了。
说了半天,其实用陆游一首诗就能概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熊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