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孔子思想中的旅游文化:周游列国悲壮而伟大(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新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格物致知:游历中折射出的儒家思想
“儒”是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一类的职业,是“小人儒”;而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学以上达”的学术流派,是“君子儒”。 格物致知,超凡入圣,对照孔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的路途,就是学习的历程。我们的见识和智慧不能仅仅来自书斋,更多的要在人生的旅行中多闻、多见与多思。

儒家不同于道家、佛家以及西方哲学流派的地方在于,儒家把着眼点重点放在当下,关注社会人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问不在书斋,那仅仅是知识而已,“学问”一词本身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质疑问难,这就是“格物” ;然后提升为对社会人生的了解与思索,这就是“致知”。儒学作为道德的形上学,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对社会人生有深刻体认和正确把握,从而在“正心诚意”的基础上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而袖手空谈、皓首穷经的是腐儒、小儒,所以孔子让弟子们要做“ 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人,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里,孔子明确地把人的道德修养、品格节操与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从而使水这一普通的自然原素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产生出深刻的观照意蕴。

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行万里路:古圣先贤对智慧的求索

我们常说“天高地厚”,为什么说“地厚”?这也得益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古人认为,大地“载山岳而不动,曳河海而不泻”,所以《易经》讲“地势坤”。《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是“文化”一词的由来。古圣先贤都是在自然现象观摩与启发之下,得出万世不易的哲理大道。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其中的阴爻、阳爻与四象观念直接启发了近代西方的大哲学家、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创建出平面解析几何、发明二进制,而后者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计算机语言的产生。而莱布尼茨正是从游历中国多年的白晋等传教士处了解到《易经》的。

据记载,孔子曾在旅途中拜见过老子。老子对水的思考直接揭示了大道的本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大道就像最简单的水一样,看似至柔,实则至刚,滋养万物,而谦虚地匍匐在高山峻岭之下。高山可以陵夷为深谷,而江河却在大地上万古奔流。 老子从中总结出“ 高下相依,福祸相伏””反者道之动”的大道。圣哲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体悟出社会人生的大智慧。

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山东、陕西等地深入考察当时各地的军事、地理、政治、民情,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代的王阳明,虽然政治上受到打击,但在贵州龙场驿,在山水的陶冶之下,大彻大悟,发明“良知”之说,影响巨大。他那著名的“未见山中之花,此花与我同归于寂;我见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比喻,不也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给他带来的灵感吗?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快乐前行,因为从出生你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旅行,所以,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有圣贤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中国孔子基金会  王大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