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丢掉幻想与惧怕,欧洲需要重读中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日前就在该国《时代》周报撰文指出,德国应该摒弃“教师爷”的做派,德国不能教训中国,只能对话。 

  陈玉刚 
  
  一位美国同仁曾告诉笔者,在应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上,欧洲远远没有美国调整和准备得充分。从中欧关系这一年所经历的磕磕绊绊来看,这话有一定道理。
  1995年,欧盟发表了历史上第一份对华政策文件,之后新的对华政策文件接连出台,到2006年10月最新的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出台为止,欧盟的对华政策文件已达六份之多。许多人都说,中欧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可是,近一年多,中欧关系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倒退。2007年,欧盟是中国出口产品面临反倾销调查案子最多的市场。中国制造产品的安全问题被媒体大肆炒作,被恶意冠以“危险产品”称号。访问中国后一个月不到,德国总理默克尔不顾中国政府强烈反对,在2007年9月23日会见达赖。火炬传递在巴黎受到严重干扰,法国总统萨科齐还放话说是否出席奥运开幕式视中国政府与达赖私人代表的谈判进展而定。英国首相布朗也在5月会见了达赖,尽管他刻意使得会见显得非正式些。欧洲一些国家的媒体更是在西藏问题、环境问题、人权问题上歪曲是非,刻意捏造,违背了新闻媒体一贯要求的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职业道德。对那些造成中欧关系不快的领导人来说,文件归文件,实际做来却并不那么与更紧密的伙伴关系相吻合,不那么像是互相负责任的伙伴。
  如果说中欧关系已经走出蜜月期,那么接下来理应进入一个理性、现实、实际的时期,可欧洲却似乎掉入了一个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幻想期,以为可以借着这些举措来左右、影响中国。在7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专栏作家拉齐曼说,在中国就要举办奥运、行将塑造世界时,尽管有些老一套,但我们还是要告诉他们,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对中国要胡萝卜和大棒一起使用。
  拉齐曼的话点破了当前中欧关系的问题所在。借着中国要承办世界级活动之际,欧洲不切实际地幻想已经到了该对中国挥舞大棒的时候了,自认为以前是胡萝卜给得多了点。于是,欧洲的种种挑衅导致这一年来中欧关系问题频出。
  幻想是一面,惧怕是问题的另一面。在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之后,在经济总量上中国接下来可能很快赶超德国。于是,欧洲的一些政客和专家对中国的崛起开始惧怕和不知所措,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媒体不实报道增加,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抬头。正如那位友人所说,对中国的崛起,欧洲并没有准备好。
  无论幻想还是惧怕,都源自无知。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不全、不准确,才会有这些庸人自扰的情绪。其实,中国从来就没惧怕过大棒。自冷战结束以来,有多少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幻想纷纷土崩瓦解,中国的制度没有失灵,中国的社会没有动乱,中国的经济没有停滞,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还是按自己的战略部署来推进。中国一再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它的崛起只会增进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友好、平等、互利、合作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
  奥运既是体育盛事,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互相了解的盛事。这次在中国举办奥运,既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作为一个集中的窗口,中国可以通过奥运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开放、自信的中国,世界也可以借此了解一个全面、实际、客观的中国。
  申办奥运是中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总体战略中的重大部署,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举办奥运会这样世界顶级的活动,是对一个国家基础设施、组织协调、制度整合、安全保障、动员部署、拥抱世界等诸般能力的重大考验和检验。中国已经成功克服这一年来种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干扰和障碍,中国也完全有能力成功举办好这届奥运。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根据这个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必须先向外事办提出申请,然后再由外事办安排人陪同采访。相比之下,欧洲一些媒体却还拿着十年、二十年前的事说中国,甚至搞的材料也张冠李戴。
  在这样一个促进互相了解的大好时机,对欧洲的一些观察者和评论者来说,首先需要的是摘下有色眼镜,走出傲慢与偏见,停止继续从已有的框框中来看中国。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日前就在该国《时代》周报撰文指出,德国应该摒弃“教师爷”的做派,德国不能教训中国,只能对话。准备出席奥运开幕式的瑞士联邦轮值主席库什潘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任何关注世界变革的人都应该到中国去看看,实地考察中国的发展变化。
  让我们一起真心来拥抱奥运,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促进中欧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同一个世界”系列文章旨在分析奥运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他文章将在本周内陆续刊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