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雷兴山: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精品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同时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考古得出来的结论,很多都不是经典著作中能有的。从灭商前后周人文化的发展、西周文化的形成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形成,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文明之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古学家是搞历史的,然后我们去寻找物证。看这些物证的时候,不管是金银珠宝还是破碎陶片,都能从中读到历史,感受到智慧和文明之光,让我们以历史为鉴,以古人的智慧为鉴,以古人的仁德为鉴,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所以,考古学家不会去收藏这些古代文物,不会把它们据为己有,也从来不会拿金钱的数量去衡量、判断这些古代文物的价值。在我们眼里,只有历史与文明,没有金钱。
      对古代文物的珍视,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在我们当代,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好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同时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留给后人,不会再给后人更多的启迪。因此,对于很多古代遗存,我们不主张去发掘,而是把更多信息留给后人。事实上,凭我们现在的智慧、手段和技术,有些考古就等于破坏。不如留给子孙后代一笔宝贵的财富,使子孙后代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
      考古发掘分为主动发掘和被动发掘。每年全国批准的主动发掘项目只有二三十项,但是每年真正的发掘项目是几千项。为什么?以前,盗墓是最大的原因。考古学家“配合”盗墓贼,盗墓贼一盗,考古学家就要去清理,跟盗墓贼抢时间。而现在,更可怕的原因是经济建设,它带来的破坏非常严重。经济应该要发展,文化遗产也要保护,这两者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之所以破坏这么严重,造成两者的严重对立,是因为人们没有这个意识。
      现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公众考古学研究中心。公众考古学在西方已经很普遍,但在中国还很少。我们现在深入街区、市井去讲考古,办夏令营,给中学生讲解,最重要的目的不只是普及考古知识,更是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比较强,哥本哈根会议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实际上,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这个观念必须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文化遗产不仅给我们当代和我们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而且对我们当代的建设也一样重要。建设一个城市是经济城市还是文化城市?我们需要对文化底蕴有更多追求,而不是只能产生经济效益。城市名片打出来的时候,文化对经济建设是起促进作用的,而不是破坏,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事。
      现在经常出现的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件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遗产对当代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有动力,有热情去保护。但是,盲目的开发就是短视行为。文物保护需要一些商业运作的手段,但不能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打着保护文化遗产之名,有时候适得其反,其实不利于保护。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