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剧院时代 再回戏楼看戏(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们必须在非物质上下功夫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的湖广会馆开始率先恢复戏楼演出。但真正出现热潮还是这两年,人们开始尊敬传统艺术,也对传统观赏方式有更多理解和尊重。
《浮生六梦》的主办方,中演世纪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修芹把演出场所选在恭王府,是想“让更多的外国观众能够领略‘在中国的剧场看中国的戏曲’”。
但是,回到戏楼,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场100个座位,连演一周,即使票价定在600和800两档,演出也实现不了赢利。而在国家大剧院刚结束不久的谭盾的歌剧《茶》,一场就有上千的入座率。
同时,像恭王府作为文物单位,不能有丝毫的改动。这就制约了演出的舞台背景制作,所以单篇剧演不了,只适合演折子戏。为此,江苏省昆剧院专门请一个演员来做串场,带观众入戏。
对于演员来说,在戏楼演戏,对基本功有很大挑战。不带麦克,更让演员的人声和呼吸放出来。观众离你那么近,你的眼神身姿处处都得细微到位。
江苏省昆剧院的院长柯军说,“昆曲演员特别讲究呼和吸,就好比我们是鱼,观众是水。高素质的观众可以带动高素质的演员。以前在剧场里带着麦克演出,呼和吸总隔着一层,当演员呼出去被观众吸纳不了时,他就有可能换另一种呼的方式。”
对于舞台的背景的限制,柯军并不介意,打算一个背景到结束,周围放些与象征梦境的散苇与睡莲。他说,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在“非物质”上下工夫,在表演上下工夫。营造一个昆曲的氛围就够了,所有的景就是昆曲演员。观众要看的是这些演员眼睛怎么眨的,鼻子怎么呼吸的,嘴唇怎么放的。昆曲的魂就在这一颦一笑中。
江苏省昆剧院多年来一直在苏州和周庄尝试在当地的大戏楼演出,但机会不多,且多为旅游性演出。
演员多年来适应了在镜框式舞台的演出,自身的表演也多少有些走不出来。演出后,傅谨感觉他们离了麦克,声音力度还是不够,配乐很多时候甚至盖过了演员的唱腔。在这么一个没有任何人工调试的自然环境里,细微环节的配合是一门学问。
而对于观众来说,今日的戏楼也早已不是彼时的乱场子,大家规规矩矩地坐在台下,也许是太近怕影响演员,连走动都没有。鼓掌也很谨慎,叫好声很稀薄。
但这种尝试总归是好的。目前到戏楼看戏还只属于少数人的奢侈行为,等到北京平民戏楼遍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戏楼文化回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