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杭苇—终身的教育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王厥轩
    
    昨晚梦见杭苇。清晨醒来想起,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
    
    谈起杭苇,现在的年轻教师可能会感到茫然。但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杭苇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教育家。
    
    我是1982年2月5日到市教育局报到的。第二天上午九点,就跟随师傅曹余章参加局长办公会,第一次见到了局长杭苇。他身材较高,约有一米八十的模样,长方脸,腮边有颗福痣。看人时眼睛细眯起来,嘴角边露出个小酒窝,给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当时教育正处于拨乱反正时期,一次局长办公会讨论十几个议题,每个议题的来龙去脉我都不清楚,我只顾低着头,把每个人的发言尽快速记下来。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样子,曹老师在我耳边轻语:“每个议题的结论,你听杭苇的话,这要详细记。”这个会一直开到中午十二点。我大约记了十几张纸,约有三五千字。会议结束,全身瘫软。心想:这小秘书不好当呀!下午,我一边不停地问曹老师,一边照着老师的意思整理各个议题的要点。当我把曹老师修改的纪要拿过来看时,上面满是红笔,内心很是歉疚。这份纪要经打字员打好,送上局长室,约过了半小时,杭苇来到我身边,拍着我的肩说:“不错。第一次纪要写到这个水平,不错!以后记住,办公会或者局务会议纪要,上午开,下午就要出。如下午开,第二天一早给我。”我认真地点点头,眼睛却朝曹老师看。曹老师会意地笑一笑说:“确实不容易。”
    
    以后,曹老师经常与我聊杭苇。这位局长的形象在我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杭苇,1908年生,无锡人。18岁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早年受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影响很深,编辑过《小宝宝》《儿童新闻》《广西儿童》《少年知识》《中国少年》等儿童刊物。他也是抗战时期我国最早的新闻编辑和教材主编之一,主编过《云和快报》《云和教育》《东南战线》《东南儿童》。他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入党。在苏北根据地编写了全套解放区中小学教材。在敌人大举“扫荡”的艰巨条件下,编教材、印教材、运教材都是非常艰难的。1949年5月27日,杭苇随戴白韬、舒文一起,参加接管旧上海教育局,在整顿和改造私立学校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杭苇创办了《上海教育》。他组织了近五千人编纂修改《辞海》。他是一位一辈子与文化教育打交道的人。
    
    中午吃过饭后,杭苇照例会到各个处室去遛遛。有时会找人下象棋。我见过几次他与周国耀下象棋,叫人捧腹大笑。杭苇下棋喜欢悔棋,周国耀就嘲他:“摸子动子,啥人悔棋是小狗!”杭苇急了,把车紧紧地捏在手里,大声说:“明车暗马偷吃炮,吃车时要叫,你懂不懂。”杭苇因为年纪大了,下棋时经常要上厕所。周国耀就乘机拿掉棋盘上几个兵,杭苇回来,看了看棋盘,像没事人一样继续下。有时周国耀过分了,拿掉一只炮或一只马,杭苇回来一看,会惊奇地叫起来:“咦?我一只马到哪里去了?”周国耀假装帮杭苇找,然后偷偷地把马放回原处,过了会儿,还要责怪杭苇:“你眼睛看花了,马不是就在这里吗?”杭苇一拍自己脑袋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眼睛看花了。”这时,周国耀自己是一点不笑的。而在边上的我,熬不住就大笑起来。
    
    杭苇经常会对部下发火,但他对我,一直很温和。有时他高兴,还会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有一次他讲起了表的故事:他手上的一块表,是他爱人陈怀白送的,是一块怀表改装而成的。这块怀表,又是陈怀白的母亲出嫁时的陪嫁物。杭苇戴着这块表,一直戴了四十年。说到动情处,我看见杭苇的眼眶也湿润了。
    
    杭苇喜欢带着机关干部到基层蹲点。1983年秋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们来到青浦赵屯一所小学。我印象中这所学校非常破旧。小学校长汇报学校工作,讲到一半讲不下去了,因为紧张,竟哭了起来。杭苇安慰了好长时间,这位校长才止住了哭。
    
    杭苇身居高位几十年,但很少向组织提要求。八十年代初,市教育局只有一辆上海牌轿车,有几位局长拼车。我记得经常同他一起下来的是党组书记王永贤和副局长汪亚民。大约在1983年10月,姚庄行担任市教育局长,车子里又多了姚庄行。照例,我这个小秘书是没资格坐小车的,但杭苇常常因为办急事而叫驾驶班的司机送我。在今天,小轿车这样多,许多人认为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二十五六年之前,它确实是一件稀罕事,看得出一位领导的胸襟和情怀。
    
    1984年,杭苇离休了。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下雨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编写简报。杭苇悄悄地进来,对我说:“小王,你给我借一块刻蜡纸的钢板。”我问:“杭局长,是您刻吗?”他朝我挤了挤眼睛,笑眯眯地说:“不是我,谁帮我刻?”说完,他拿着钢板,快步走了。一丝凉意从我心间掠过,感觉不是滋味。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局长,刚离开岗位,马上要自己刻写蜡纸,帮的人也没有一个?后来我了解到,杭局长准备编写《教育学》和《教育史》,这么宏大的工程,由一位老人独力支撑,真是不易。以后,杭苇要我帮他收集、整理近些年来他的讲话与文章,我帮他做了一些文字工作。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杭苇教育文集》。
    
    大约在1987年至1988年初的时候,教育界在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有一位宝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年轻教师写了很多文章。杭苇不赞成他的观点,于是,一位老人与一位年轻教师打起了笔仗。据事后传出的消息,在1988年3月18日夜晚,杭苇彻夜伏案,通宵达旦赶写反驳文章。几天后的3月22日上午,杭苇约人讨论《教学论》初稿,八点半,上海牌小轿车刚刚驶进陕西北路500号大院门口,只听有人大喊:“杭局长晕过去了!”我赶紧从办公室急奔出来,只见姚庄行在指挥车子调头,急驶瑞金医院。中午十二时,就传来他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的消息。
    
    这是一位终身的教育家。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教育事业作奉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