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台北孔庙化身剧场讲堂 系列文化活动舞动儒风(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典籍不老
为童心埋下先贤种子
“为什么要学习《论语》?为什么要读经?”一个名叫皓皓的小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孔庙传奇”三部曲的第二部《童游孔庙》。
活化孔庙,传承文化,至难至重是儿童。《论语》的文言文,如何让儿童明白?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如何浓缩进一小时的情景剧?既不能曲解孔子思想的本意,又要让儿童接受并喜欢,难矣哉!
《童游孔庙》讲述皓皓不喜欢读经,他无意中回到了2500多年前,遇见孔子及其弟子,得以亲身感受孔子讲学的风采、了解佾舞的礼制意涵,并一同经历了陈蔡之困。为了帮孔子解难,皓皓想出用古代人不曾见过的气球吓退敌人。
刘克华说,最初严谨的学者反对气球的安排,认为孔圣人怎么可能与气球联系在一起呢?最终他们说服了学者,“剧本讲的就是皓皓穿越了时空,逻辑上没有问题。”这个设计,背后是天马行空的童心。当然,最终起到退兵作用的还是孔夫子的儒家智慧。幻想与现实、严肃与童趣,找到了平衡点。
剧本也使用了大量“之乎者也”的典雅中文。刘克华捏了一把汗,“不要说儿童,可能连一般观众都看不太懂,会不会看到一半,就拍屁股走人了?”不想,《童游孔庙》去年12月11日首演,800多位观众挤得满满登登。因为座位有限,还有200多人站着看完了一个钟头的演出。
1月,台北时雨时晴。每周六晚的情景剧,至少仍有二三百位观众赶来捧场。一些学龄前儿童都看得津津有味,没有离席乱走。散场时,一位调皮的男孩口中念念有词,原来是剧中孔子不断重复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论语》警句。一位曾家小妹并不理解“智、仁、勇”的智慧,不过,她说,孔子是个值得尊敬的读书人。
参加者多是儿童的还有“书福道”。除了教写书法,“书福道”的老师每天也会教一句《论语》,何正一那天教的是“巧言令色”。写着“行善”两个字,何正一不忘顺便教导小朋友:“长大了赚到钱,不要只放在自己口袋里,也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可能听到,也可能没听到,仍在纵兴挥毫,一双双小手写得无拘无束。
活化孔庙、传扬儒家思想实在是大题目,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稚嫩的作品,站在大成殿前合影时;当孩子们偶尔记起某个冬夜看到读书人孔子以智退兵时,在他们心中或许也就埋下了一枚种子,一枚先贤留下的种子。
六艺传承
一个剧团的不谋而合
每场演出,最紧张的观众恐怕就是刘克华。他安静地站在角落,仔细观察着剧场反应。45岁的刘克华10年前创办六艺剧团,剧团之名就取自孔子提出的六艺。他自称从小念了一些传统东西,“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已内化到我们生活的态度,但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精神渐渐在台湾的教育领域里少了,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力量,用表演的方式宣扬儒家精神。”
刘克华说:“这些年来,我们山区学校也去,海边学校也去。一直觉得,自己与孔子周游列国布道很接近。”对理想的坚持接近,一路走来的艰辛也同样接近。六艺剧团因为不从事商业演出,演出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或相关组织对校园的宣导资金,孔庙演出也不例外,经费十分拮据。剧团没有专职演员,连小型排练都挤在一个租来的小公寓里。不想,剧团竟然可以首开先河登上孔庙大成殿的舞台,宛如对十年坚持的掌声鼓励。
初接此案时,情景剧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把儒家精神从书本中活化出来,让普通人更直接地感受到先哲的思想,不只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更是艰巨的挑战。
刘克华重读了四遍《论语》。演员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又找来白话版本的《论语》和孔子故事集,让他们先做功课。“排练期间,我们像上课一样,不断交流、讨论,对剧本中涉及的经典文字分析再分析。”
最终,“孔庙传奇三部曲”除了《童游孔庙》,还包括已演完的《孔庙情缘》和待上演的《礼运大同》。《孔庙情缘》讲述的是台北士绅筹建孔庙和大陆泉州匠师来台组织建造的故事。《礼运大同》则演绎了孔子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更坚定他坚持教育和“大同世界”的理念。
刘克华说,“时代日新月异,提倡精神不会落伍,现代人需要寻找做人理念。”他期许,“如果观众觉得不错,我们或许可以做个儒家系列剧,或许可以到大陆各地的孔庙去演出,比如曲阜、北京,可以和大陆民众有更多的交流。”
当然,孔庙历史城区观光再生计划刚刚启动,很多活动还在萌发与初创中。不过,可以期许,有刘克华、何正一等一群文化人的坚持,让孔庙成为文化园地,让现代人与先贤为伴,梦想并不遥远。(孙立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