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当代“孔乙己”们还有救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窃书不能算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这句辨白,迄今仍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然而,若问孔乙己还活着吗?也许有人不以为然,都啥年代了,有窃书癖的孔乙己早该“退休”了吧?很不幸,上海地铁部门新近推出的一项活动证实:孔乙己不但“活着”,而且变成了一个数目可观的群体。
作为上海首条开设免费图书借阅服务的轨交线路,9号线的流动图书馆运行至今已经超过1个月,图书流失率从最初的超过五成逐步下降至三成以下,但是在累计一个月的时间里,图书流失总量仍然超过了12000册。9号线将在沿线增加回收设备的数量,也希望乘客借阅后能够及时归还。(《东方早报》10月5日报道)
从8月底到国庆,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尽管上海地铁部门广泛张贴“文明取阅、主动归还”的宣传画,并在车厢广播中增加有关语音提示,3万册图书还是丢失了1.2万册以上。围绕这则新闻,不少人的态度非常悲观:“一叶知秋。”“中国人爱贪小便宜到不知廉耻的程度。”“一个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可笑做法,必遭最后失败。”更有甚者据此得出“别指望中国人素质有很高”的结论。
当代孔乙己们令大上海颜面扫地,由此“株连”到整个中华民族,从孔乙己们已无药可救进而怀疑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危机。区区1.2万册图书,牵涉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确实令人深思。
中国既是倡导道德文明的古国,更是道德研究的古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展开过辩论。在我看来,前一种观点是一种乌托邦,后一种观点虽刺耳却是不争的事实。检验人性的善恶,不能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打量,而应站在整个生物圈的立场来评说。别的不说,为了填饱肚皮,铤而走险成为亘古不变的“人类信条”。所谓廉耻观念,其前提条件是仓廪实,否则人类是无法知礼节的。这个道理,中外古今并无两样。马斯特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不也是这个持相似的观点吗。由是可见,人类所谓的道德,单靠人作为动物的本能来论善恶,大前提已经失当,结论自然陷入两难回答的境地。
如此说来,当代“孔乙己”该是世界现象,而绝非“中国特色”。问题在于,同样的人口比,不同国家中孔乙己们的百分比并不一样。应该说,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后天造成的。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与孔乙己们是“少数民族”还是“大民族”有一定关系。孔乙己们是“少数民族”未必是口头的说教的直接产物。如果是官方和媒体倡导的产物,则我国的孔乙己们连一个“少数民族”的资格都不具备,甚至几乎绝迹了。现在的事实是,连素以高素质人口自居的大上海的孔乙己们都数量惊人,何况全国其它地方?不信,可以推行类似的道德实验,在各个地市的公共场所投放免费书刊(许看但不许带走),结果可能比上海更惨。解释这种现象,仅仅责怪官方长期的道德说教失败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寻找提高国人道德素养的可行办法。有人说,交押金不就得了?交押金当然可以,但不适合地铁车站这样流动性的场所。我的建议是,用技术道德手段来防止孔乙己们猖獗可能更奏效。防止当代孔乙己们,我的设想有二,一是上海地铁部门可以在自己的图书上贴上便于检测的条码,出站时有专门的检测仪器,如果查出盗书者可以照书价数倍罚款。另外一种更可以的办法,效仿自动售货机的办法,每个车厢的免费图书存放在
一个橱柜里,乘客阅读需刷卡(但不扣款),放回时再刷卡一次,不刷者出站刷卡时自动报警。这样,当代孔乙己们只要不怕没面子,可以去碰技术的钉子。
诚信是逼出来的,是规约出来的,不是天生和好言相劝出来的。我丝毫不怀疑当代“孔乙己”们有救还是没救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具体的小事上处处不给“孔乙己”们占小便宜的机会。(作者:刘海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