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研究的展望与思考(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文化创意产业”走向
中国传统国学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作为国学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国学成为“名人”者固然有之,但是绝少有人打算把研究国学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文史哲学论著成倍增长,空前繁荣,但是从质量上看,固然有许多富有学术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而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层出不穷,相互抄袭仿照的所谓研究成果充斥在各种报纸杂志上。
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构想。这就为新时期的“国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多元的社会里,国学研究注重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认为至少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进步。然而,不同的国学走向都应该有各自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忘却原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当前我国国学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景而言,这种高经济效益的国学文化创意,诸如“高级国学总裁班”、“高端女性总裁国学研修班”、“行政领导国学论坛”等等,大多出于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或社会上的皮包文化培训公司。在这些“国学文化创意”的论坛和培训班中,固然有学有专长的学者,但是也不乏江湖术士型的人物。或道貌岸然,唐装长髯,自封“国学大师”;或信口开河,媚俗搞笑;或片面地曲解经典,取其一点,不顾其余。国学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为繁荣中国的经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一些低层次和唯利是图的国学培训班所产生的文化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纯学术”走向
所谓“纯学术”的文史哲等国学研究,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要受到人们讥笑甚至批判的。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学术研究既然应当为现实政治服务,那么“纯学术”的研究是不存在的。所谓学术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还有一个长时效与短时效的理解问题。过去我们之所以批判“纯学术”研究不能为“现实政治服务”,实际上就是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理解过于简单。国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还是具有更长时段的发挥重大作用甚至是永久作用的功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这种长时段的功能当然是不可能像研究反腐倡廉史和古有和谐之说那样的立竿见影起作用,但是它的民族文化积累功能,是绝不能低估的。我们现在之所以有所谓的中华文化并且为之自豪,正是由数千年来无数的文化建设前辈们在默默地奉献中积累而成的。所以,国学研究应该宽容,要大力支持那些踏踏实实为长远的民族文化积累作出贡献的“纯学术”研究。
也许人们要说,21世纪的国学虽然有众多的走向,但是这些走向是否都称得上是一种“学术”或者“科学”呢?老实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一个相对所有人而言可以共同遵循的标准,而是公讲公有理,婆讲婆有理。所以,我们应该以比较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新世纪国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元走向,因为多元的学术走向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一种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国学研究及其辩说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人们把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派间理论方法的讨论和争辩,恰如其分地置身于学术的范围之内,这是中国国学方法论的一个重大进步。因此,我们同样需要以更宽容的心态来迎接国内外不同理论方法的纷至沓来,并且由此开展更为和谐而热烈的争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国学的理论方法论必然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的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欢欣鼓舞的心态来面对。当然,任何的理论和方法论都有其自己的适应对象和不足之处,学者们也会因自己的学理渊源和学识修养而对某种理论方法有所偏爱。但是我们不能因自己的学理爱好有所不同而蔑视甚至攻击其他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尝试。还是中国传统国学的那句老话:“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学的未来,正是需要在这多元的宽容之上得到真正的复兴与繁荣。
(作者:陈支平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