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蒋方舟谈作家经历:我顶多是个乡镇级天才(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学校标准比社会更残忍 
  记者:书中收入很多文章都是你的职务性作品,你个人喜欢写这类杂志稿吗?
  蒋方舟:不太喜欢,但不能说不喜欢就不写,这是我的工作,还是得写好。但约稿什么基本都不写了,打算集中精力写长篇、写小说。杂文也在写,因为是训练自己对社会保持观察。但我觉得最好不要出书了,发在网上大家看下就可以了,不值得称作作品。
  记者:其中一些文章可以看到它的新闻生产痕迹,但正文后面的附记,倒是可以看到你本人的气息。 
  蒋方舟:这里面的文章很多都是在杂志上发表过的。书稿交上去之后,觉得还是太硬邦邦了,没有太多个人化的东西,包括原本很多情况已经更新,很多想法你现在可能已经不认同了,所以就给每篇文章都写个附记。就像去台湾,第一次去的话,确实会有一些“太平洋的风”那种平面式的感受,但去了两三次后,认识就有很多变化,那再写一篇文章也不大可能,就用后记的方式,把新的认识传达给读者,我觉得这是比较负责任的。
  记者: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会在能够做出整体判断时再发言吗?
  蒋方舟:不会。我觉得这一刻的感受是有意义的。就像微博公共事件的讨论,最后赢的肯定是“客观理性公正”的态度,但是这种绝对正确往往也是最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不必去追求完全客观正确,反而感性的乃至偏见偏颇的轨迹是对我有意义的。
  记者:我感觉附记是在告别学校之后写的,心态似乎放松不少。
  蒋方舟:进入社会后,许多原来觉得是问题的事情,不再是问题了。在学校里很多标准与底线,比社会上要狭隘残忍很多,比如人际关系、成功失败的学校标准,很多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上,我原来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团队协作能力,小组作业都是一个人做的,但现在发现不成问题。原来因为环境小,别人对你的评价构成很大困扰,而现在大可以离开或者不理。我最惊奇的是,现在还有大学叫我去讲座,仿佛我变成一个成功典范,但在大学时,我对自己的认知完全是一个失败者。
  没认可过自己是天才
  记者:你考虑过出国留学吗?
  蒋方舟:大四时想过,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去学什么。我本科学的是新闻,但我到现在也不觉得新闻是可以学的,也没那么多新闻理想;也不可能去国外学中文;而知识上的短板又太多,应该先补哪块都不知道。所以应该读什么都不知道。大多数人不需要想这个问题,出国的意义对他们大于留学意义,但我不能荒废那么多时间用在不喜欢、没兴趣或用不上的知识上。
  另一个考虑就是没钱,两三年几十万元,对家里还是挺大负担的。所以看着很多同龄人我也挺羡慕的,他们只需要思考是念人类学还是社会学的博士,而我则要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没有那么多选择在我面前。
  记者:看到你书里写读贵族高中时同学的种种炫富行为,我会想“天才”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区别他人、自我保护的方式?
  蒋方舟:你说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但其实外在环境根本不在意你这些。我进高中之前,我们当地的《楚天都市报》就讨论我进高中之后会不会能力不行啊,这些是你与别人交往之前就存在的障碍,而你自己需要花特别大力气才能破除,我不想那么累,就借来自我保护了。但我自己内心,从没认可过自己是天才,没有这种自信。天才可能分很多级别,小区级,乡镇级,省市级,全国级,我顶多就是个乡镇级,属于亲戚朋友拍拍我爸妈肩膀说你家孩子不错那水平的。反倒是对你前途不好的预言比较多,等着看这种方式的失败,等着看你江郎才尽。
  记者:但你为何看到别人感喟你成为普通人而欣慰?这不也是说江郎才尽吗?
  蒋方舟:我当时觉得如释重负,因为发现小时候特别介意的事情,现在变得不在乎了。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如果有一天江郎才尽变成普通人怎么办,是噩梦一样的存在,但现在不构成任何威胁,就像小时候觉得特别强大的怪物,现在一看才这么一点。变成普通人又怎样呢?每个人的24小时还不一样地过。(记者 许荻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