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各方热议国学私塾教育 老式教育能否撑起传统(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质疑派
热议1 私塾风险不容小觑?
在我看来,国学也罢,传统文化也罢,用来提升个人道德自律的水平还是小有作用的,用来管理现代社会则难以胜任。套用邵建先生的名言,那就是“中学为私,西学为公”。广州的这十几家国学私塾,我都不敢相信真的能够培养出多么特别的人才。毕竟时代早就发生了巨变,传统私塾的教育模式的确有其合理性和独特性,但以此取代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成效不容乐观,其风险不容小觑。
文中新雨的母亲冯女士认为,“儿子已经有那么多古今圣贤做朋友,会指引他处理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女士的这番话。但看一看新雨不愿回到学校的理由之一———学校环境比较复杂,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担心自己沾染了不好的习性。新雨的担心,恰恰反衬出他的纯洁与单纯。 作为一个旁观者,却不能不引发另一层担心———外国也不是净土,说脏话、打人的肯定少不了,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更是稀松平常。新雨到时候又该怎么面对呢?如果国学私塾培养的孩子都只能养育在特殊的温室里,那还不如早一点让他们融入身边的真实社会。
明德堂创办人陈先生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忧虑和批评,的确言之有理。应该说,任何一种一统天下、唯我独尊的模式都会出问题,能不能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之外给家庭教育留下一个口子?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反思,全社会也需要反思。依我看来,保留部分国学私塾,作为在校学生修学的好去处,倒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广东行政学院教授 张求会)
热议2 教育部门能否反思?
关注教育“非主流”的系列报道引起我们对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深思,有眼光,有深度。不曾想,消失近百年的私塾教育在现代都市悄然兴起,这是对我国教育改革迟缓的回应,是面对当前教育市场无序化、面对青少年学生课业负担不堪重负的一种无奈选择。
该报道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私塾教育如何同升学、高考对接。私塾学生如果不能在一定的阶段按时融入到应试教育中,完成考试———升学———就业的过程,那么他们前景如何?
私塾教育是一项古老的新生事物,但是,要在当下中国推广私塾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在要的是人人都有学上,即使私塾遍地开花,也无法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可见,“私塾”式的教育注定还要非主流。我们的教管部门能否在关注教育“非主流”系列报道中受到一些启发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兴林)
热议3 会有更多“冯女士”出现?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冯女士出现,带孩子走上私塾道路。因为现行的教育确实遭遇着难以破解的冰层。
中国目前的状态,还远不能满足所有的孩子学依所好。教师在只有一个考核标准的规则里,除了大量训练,别无它法。把教育的一切职能押在学校,孩子的发展是没有个性特色的。就算是当下在学校里走出来的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也有家庭教育的助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冯女士的做法只是很适时地把良好的家庭教育落实在新雨身上。之所以让我们惊讶,是因为我们众多的家庭把诵读经典这一环给省掉了。
至于私塾,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许许多多可取的教学方法,比如,古代私塾对母语的教学方式应该比我们现在要优胜。
但是,私塾的课程设计受时代的局限,也诸多弊端。最大的弊端在于授课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儿童心智成长的特点。像明德堂只教孩子诵读四书、老庄之类的作品,也过于极端。
我不反对读经典,但我反对单纯意义上的“读经”。经典应该包括人类一切优秀的读本,古今中外,都有经典作品。现在的孩子对于文言读本有一定的隔阂,诵读是应该的,但当下的生活总不可能悬空吧?
我也很担心,只依靠过于单纯的私塾,真能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吗?如今的孩子,缺少的不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人际体验。如果因为学校里有同伴讲脏话、打架、骂人而不上学,将来又怎么入世呢?(华南师范大学附小语文教师 陈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