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杨叔子不必“己所欲而皆施于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美国得克萨斯 陆青芜 
 
  我导师喜欢《易经》,时不时“诱惑”我一下:“《易经》中很多东西对做科研是很有启发的。”我一边洗耳恭听一边想:“我更喜欢《诗经》,也许在将来,我可以对自己的学生说《诗经》对做研究也是有帮助的。”但导师毕竟没有说学不会算卦就不许毕业,于是我不用和他争辩到底是《易经》的还是《诗经》的好处多,只需老老实实地做课题写论文,而不需担心因为老师对《易经》的偏好而不能答辩的问题。
  于是当我读到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必须背出《老子》和《论语》前七篇,否则不予毕业的新闻(11月16日《扬子晚报》)时,便忍不住撇了撇嘴。这个要求看起来理直气壮:学理科的要读一读《论语》、《老子》,增加“文人气”,让思维发散。但说到底,这只是他个人偏好罢了。如果哪个学生发明出了永动机(杨院士的专业是机械制造)却因背不出“上善若水”而不得毕业,那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可是大有害处。老子的清净无为和机械的效率至上颇有些冲突,学生背不出的可能性极大,即使背出了,心里说不定也不以为然。
  我心里有些怀疑这是记者乱报道,因为杨叔子院士的文理兼修、博采众家之长已是学生典范,何必非得制定规定来宣扬文化经典。八年前,我曾听过杨院士的报告,真是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当时惊为天人,佩服不已。受此激励,捡起手边的《宋词三百首》,发狠背了近半。之所以是近半而不是全部,是因为当时恰好到了岳飞的《满江红》一节,突然发现这首词根本不用背,音乐课上早就唱会了,而之前的《金陵怀古》已不能记全。再忆及杨老讲座,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诗词背得虽多,如今记得也就百来首。于是感觉索然无味,专心计算公式去也,毕竟于一理科学生身家性命相关的,不是诗词。
  能让人爱上诗词的,也不是以利害相威胁,而是对其魅力与乐趣的领会。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的年轻人远比几个呆博士多得多。八年前我因为仰慕杨老的风采而背宋词,八年后发现唐诗才是我的那杯茶。杨老的学生如今需背《老子》和《论语》,是因为杨老说:“不论是《老子》的出世,还是《论语》的入世,它们有个共同点,这就是‘和’的理念,这对我们今天呼唤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都有启发。人文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二三十年后就能看到效果。”但二十年后,这些学生说不定觉得法家、墨家的赏罚分明、不分亲疏贵贱更有意义。
  杨老这样以个人喜好指定课目,我虽然撇嘴,但依然能理解老人家的苦心。可看到他是向学校而不是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博士生如果过不了《老子》《论语》关就不能毕业时,便大皱眉头。作为研究生导师,杨院士不是以言传身教,却借助校方这样权威来宣讲他所认为的文人气,颇有些不厚道。与其说是不背《老子》不给答辩,不如说是不听老子的就不给答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