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现代女性不需再乞巧? 七夕节文化面临转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由于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不同,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活内容千差万别,历史进程也呈现出相应的特殊性,因此,文化可以据此划分为各类不同的模式,并由此构成文化的多样性。  


  节日,是文化模式最生动、最具个性意义的内容之一,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文化风情、不易感知的文化蕴涵,都会在节日鲜明地、集中地表现出来。毫无疑问,七夕节是中国农耕民族的特殊产物。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式,一如南宋江西吉安人罗泌在《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中所描述的景象:“男耕女织,不夺其时。”可以说,“男耕女织”是中国农业民族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家庭劳动分工协作的形式。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天上有条银河,河水粼粼闪亮。你看那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织不成美丽的纹样。你看那明亮的牵牛啊,不能用来驾车辆。这到汉代逐渐演化成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牛郎实际上是“男耕”的文化意象,织女也显然是“女织”的文化符号。牛郎织女正是中国小农经济典型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种结构模式中,女人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领是熟习纺织并有一手出色的女红。因而,七夕节主要不是男人的节日,而是女人的节日,节日的主要民俗内容是向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这大概可以看成是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事业追求。由于纺织、女红、心灵手巧直接关系到女人的婚姻幸福,所以,在七夕节又有少女躲在南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听天语)和祭拜月亮祈求美满姻缘的习俗。  


  在21世纪的中国,七夕节核心文化内涵得以存续的经济根由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农业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虽然在少数地方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留,但是昔日普遍存在的“家庭织女”早就转变了身份,成为现代社会可与男人共进退的现代女性;女性专有的传统节日已经被更加富有时代意义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所取代;纺织以及衣服鞋帽等日用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工业化,让现代女性早就远离了女红生活,因而也犯不着向织女“乞巧”;当今时代的自由恋爱和婚姻形式让她们更加依赖社交和互联网……这应该是七夕节越来越淡出人们生活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传统的七夕节的确蕴涵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诸如关于天文星象的认识、以爱情为主题的丰富的口头传统、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和民俗事象,等等,值得传承光大。因此,七夕节的文化转型必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从核心内容来说,女红类的“乞巧”虽然已成过去时态,但是“巧手”的内核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如果延伸到“动手能力”的教育拓展,则各种类型的“巧手巧制”、“奇思巧构”之类的制作与创意比赛,甚至包括认识星空的活动,就可以发展为新的节日习俗。我们不反对更不用局限于手工刺绣之类的女红作品,而且可以发展到各种类别的物事,甚至是高科技的机器人的制作。新乞巧习俗不仅包括“向织女乞巧”,而且包括“向科学知识乞巧”的文化内涵。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让七夕节有了一重美丽浪漫的色彩,因而有不少学者主张将七夕节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从故事的原本意义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具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冲破等级门第观念的思想,但是牛郎织女矢志不渝坚守忠贞爱情的主题似乎更为突出。故事中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感动天地,就连古板的王母娘娘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妥协,喜鹊升天为之搭桥,实现两个情侣一年一度的凄美结合。“七夕”是一种纯洁与高尚情感的文化传承,代表了爱情男女“信守承诺、不离不弃、忠贞不贰、白头偕老”的文化精神,这应该是值得当代人学习提倡的文化观念。“银河”是阻隔的象征符号,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等级观念中,也体现在男女感情的草率放肆、见异思迁、朝秦暮楚与心理隔膜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情侣或夫妻两地分居的现象也不少见。男女的爱情与责任能否经得起各种诱因的拨弄,似乎不是一种猜想中的问题。因此,对爱情的忠贞照样可以成为节日的永恒主题。笔者甚至觉得,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相关法律条文还可以通情达理地为两地分居的情侣和夫妇架设“鹊桥”,提供“七夕假期”的便利,并由此形成新的民俗事象,诸如部队、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举办的“七夕会”、“鹊桥会”等,以体现组织单位“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古代的七夕节的确有一种女儿闺怨的愁绪,但是七夕节并不完全是外于男人的节日,一般都有家中男丁的参与。“七七”之日还有晒书的传统,据说这一天晒书和衣被等物不会生虫。  


  “七七”之日为“良日”,也是庆贺秋收的节日。汉魏时期,“七七”这一天就被定为集会游乐的日子。在当代,将七夕节扩展为一种男女共度的大众节日,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也是一种历史进步。  


  七夕节的文化转型是一种必然的文化趋势,这既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变迁,有时是在一种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具有特殊意蕴和文化根由的七夕节却无法在一种自然的演变中完成其内涵的转换,没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干预,七夕节就可能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没有“呼吸”和“心跳”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学者的呐喊呼吁以及正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七夕文化再造和移风易俗行动,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王东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