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性转换(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论中必须兼顾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必须将文论同文化、生活连接在一起,必须对人这一主体加以重新彰显。没有深厚的文艺、文化修养,学者只能成为抽象、干瘪的学术人
记者:有人认为当代文论的问题不在于“失语症”,而在于理论与当下文艺实践的脱节,您如何看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传统的现代转换中,除了理论倡导和探索之外,具体可行的实际路径又有哪些?
王岳川:理论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形而下的,就是我们说的从文艺批评那里提炼文艺理论,这是一部分学者所关注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哲学的,是基于某些特定的思想、学说而产生的文艺理论,西方20世纪后期以来的各类批评理论大体如此。文论失语症和当下文艺实践脱节这一问题是存在的,但是问题的解决并是让文论家都去做文学批评。因为现代学术分工日益专业化,这一部分更多地属于当代文学领域,但是文学史研究本身并不必然地以产生理论为唯一旨归,因为文学史有其自身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学历史本来的面貌,总结得失,提炼规律等,理论生产只是其部分的目的。这也不是说做文论研究的就不需要实践了,而在于我们的文论实践是什么。文论既然是有着哲学内涵的学术话语,形而上的探讨是必须的,但是文论又不能同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脱钩,因此还要兼顾形而下,要有适当的文学批评实践,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形而中,这个形而中就是文化、生活。理论思考也罢,文学批评实践也罢,必须将文论同文化、生活连接在一起,没有深厚的文艺修养和文化修养,只能是抽象的、干瘪的学术人,其产生的文论也就可想而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是主体,所以人的这一主体新必须加以重新彰显,但却是谦卑的,而非狂妄自大的。在传统的现代转换上,我也坚持这样的看法,没有抽象的理论,也没有抽象的实践,而只有本于某一鲜活个体的理论和实践。如果我们把这个鲜活个体性抽离的话,那么所谓的理论和实践也就很难真正实现了。
记者:您对未来中国、世界文艺理论的发展前景又有怎样的预见?
王岳川:文论的未来发展前景,这不是某个人所能完全预见的,但是大的方向基本可以确定,这就是不断向世界传达我们中国文化的诚意和真意。当然,仅仅有预见、前瞻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笃行之”,去躬耕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未来才可以走近我们。“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不仅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但终归是要从现在开始的。所以说,未来掌控在我们的手中,即便今生很难看到,也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学者小传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上世纪80年代从事当代西学研究,90年代后期致力于“重释中学”,倡导“文化书法”,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重铸身份”。出版著作30余部,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艺术本体论》《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西方艺术精神》《全球化与中国》《中国镜像》《发现东方》《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复兴》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