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趣看“最牛考生” 破格录取并非“潜规则”(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古代考察人才,“感情分”占一大块,而且是重文不重理,分数也不象现在的应试教育那样细化,所以破格录取的例子实在是多了去。许多有一技之长的考生,只要在考官面前拿下“感情分”,破格录取也就“手到擒来”。
 
    晚清和民国时期,破格录取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康有为满腹文才,但年轻时字却写得很蹩脚。科举时代,考官大多重字不重文,批阅试卷时先看字体写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的内容如何。因此,康有为每次乡试,考卷都被丢进了废纸篓中。

    这次,康有为又去考举人。主考官是个姓李的有识之士,他见康有为字迹不秀,有点潦草,皱了皱眉头,最后还是认真阅读起来。读着读着,不禁连连点头,直喊“妙哉!妙哉!”李考官发现康有为的文章说理透彻,文思流畅,不落俗套,入木三分。于是,欣然将康有为录取为举人。康有为能遇上这位“重文不重字”的主考官,也算是他的幸运。

    西北王胡宗南考取黄埔军校,也有一段故事。这个小个子考生在体检关便被卡住了。原因是胡宗南身材过于矮小,检察官要将其淘汰。胡据理力争,因为太激动,与检察官争执起来。恰好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来到检查室,看到到这个小个子青年言词激昂,参加军校心切,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批破格录取。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数学只得了15分,但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因为他的国文和英文都考了满分。

    诗人臧克家被破格录取的经历,更是有趣。1930年,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理说这个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但是,他碰上了一位独具慧眼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闻一多先生。判分极严的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就这样,他以国文最高分98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破格录取。这位考生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乍看起来,破格录取有点象天上掉馅饼,是偶然因素起作用。事实上,机会是给那些真正的“有料”的人准备的。是偶然也是必然。比如臧克家,他不写那三句杂感,肯定没有后来的“破格录取”。这些特殊考生,在考试面前,分数是下去了,才华却浮出了水面。伯乐和千里马相遇,才会产生一段段让后人感动得鼻子发酸的考场佳话。
 
    如果说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是应试教育的理性选择,那么,破格录取则是一种‘感性选择”,是分数之外对考生学识才能的一种认同和互补。
 
    破格录取是择优录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怕这个“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但我们还是应当给它一个存在的空间。它是密不透风的体制中开出的一道门缝,是光天化日之下绽放的的礼花,能给千千万万年轻的瞳孔带来亮色。

    我们知道,破格录取,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考生,录取条件具有很大的“弹性”,不象分数那样能够细化和量化。正因为这样,破格录取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这就要求录取者不仅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然,破格录取就会变味,变成一些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藉口。

   我们支持一些学校在特定的条件下录用个别特殊的考生的偶尔行为,即破格录取。前提是公平、公正和公开地量才录用。只有严格执行唯才是举原则的破格录取,才会让寒窗学子在应试教育中感受到人性的温热。我们反对那种毫无原则、滥用无度的“破格录取”。对那种借“破格录取”之名,行“以权谋私”之实的卑鄙、肮脏行为,一旦发现,必须责之以德,绳之以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